马星遥继续讲题,语稳如一贯:“这题的关键也是‘顺序’。反应的逻辑,不在于你看懂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不是在对的时间点引对的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话音刚落,王昭“啪”地放下笔,手指敲了两下桌面,语气不紧不慢:“那可不一定。现实里,很多事都不讲顺序。”
她眼睛没动,语调平淡,却分明带着火药味。
“不是所有人际关系都像反应链,一步步来。有时候就是——跳反应。”
她说完,眼神直直落向乔伊,像是一道看不见的雷达,想从她身上扫描出什么信号。
乔伊察觉了,但没回望。只是轻轻一笑,像是早就熟悉这种“旁敲侧击”的语言。
那笑,不回击,也不退让,就像一块收不到干扰的小天线,照常工作。
自习室灯光温吞地亮着,风从窗缝灌进来,吹动窗帘、试卷,也吹乱了几个人心里那些被藏得好好的“顺序”。
陈树原本懒懒靠在椅背上,听到王昭那句“有时候后来的才决定一切”,神色微动。他忽然坐直了,语气带着玩笑式的讽刺:“说得对啊。谁规定一定是a先动才轮到b?有时候明明是b先有动静,才逼得a开始反应。”
说着,他故意把手肘搭上马星遥的练习册,正好挡住他要翻页的动作。
马星遥挑了挑眉:“你这算干扰反应了吧?”
“那得看你是不是个稳定体系。”陈树一笑,把题册一把拽了过去,“行了,大神,帮我看看这题,别老让乔伊抢你风头。”
他的语气是调侃,动作却带着刻意的“切断”。
乔伊静静看着,眼底没露出意外,只有一丝淡淡的了然。——原来,你也开始“防我”了。
王昭这时轻笑一声,像终于捡回了节奏。她交叠双腿,斜倚在椅背上,语气轻飘飘:“我可不信什么‘优先级’。现实里,往往是后来者,打乱了整个体系。”
她目光转向乔伊:“就像突然转进班的一种新变量——它影响的不只是邻近,也可能重构整个反应路径。”
乔伊没接话,只是用红笔圈了一道错题,然后语气淡淡地回了句:“但也得这变量有‘活性’才行。没活性的,投再多也不起反应。”
空气像被搅动了一下,安静中带出一丝微妙的不和谐。
王昭挑眉:“那你觉得,你算‘活性的’?”
乔伊合上笔盖,转头看向她:“我只是被投进来的,不一定活跃,也不一定稳定。你想让我反应,看你温度够不够。”
这句话说得不急不缓,却像是一种软刀子,锋利藏在字里行间。
马星遥放下笔,平静开口:“化学反应,除了外部条件,也看浓度、环境和接触面。但最终能不能生成沉淀,没人能完全控制。”
他说这话时,没看乔伊,也没看王昭,而是——故意盯着陈树。
陈树咧嘴一笑,眉毛一挑:“所以浓度不够的,只能当背景液咯?”
没人接话。
试卷还在写,笔还在动,气氛却已悄然变了味。
表面上是推理与刷题,背地里早成了一场隐性的化学试验。每个人都在彼此测试——谁是引反应的核心,谁是静默的催化剂,谁又是无声的底物。
乔伊捏紧了笔。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补课,更是一次无声的“角色分配”——而她,不知不觉间成了反应中心。
但她不退,也不想退。
“下一题吧。”她低声说。
“好啊——继续做题。”王昭笑着应声。
马星遥重新翻页,语气平稳如常。陈树却慢慢把卷子推向桌角,眼神里少了笑,多了几分防备。
教室灯光闪了一下,像某人悄悄调低了电压。纸张翻动声继续,谁也没看谁,却又全都盯着谁。
这不再是单纯的补课。这是一场多轨反应的试验,催化剂已被投入,终态未定。
就在这时,张芳讲完右侧同学的电磁感应题,合上笔记本,笔帽“咔哒”一声盖上,干净利落。
她刚想起身去倒水,却察觉左侧桌子的气场不对劲。
她扫了一眼——马星遥、陈树、王昭、乔伊。
四人坐在一桌,动作正常,笔都在写。但卷面上的笔压太重,演算纸空了半张,红笔圈选带着明显情绪。
她终于没忍住,声音不大,却像一滴清水落进热锅:“你们的世界……都这么复杂?”
四人手里的笔几乎同时一顿。
张芳看了他们一眼,语气平平,却句句扎心:“逻辑再绕,反应再热,化学式画得再浪漫——到头来,期中考试还是两张卷子。”
她站起身,轻轻把茶杯端起,淡淡补了句:
“一考场,两张桌,一堵墙。谁坐哪儿,不是看反应度,是看成绩。”
说完,她自顾自地走到讲台那头倒水。
背影干净、克制,不带一丝情绪。
张芳放下水杯,眼神一扫众人,语气不急,却句句带锋:
“王昭,你不是外语协会的吗?上次英语不过才全级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