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偏执学弟他蓄谋已久 > 倒计时加速跑(第1页)

倒计时加速跑(第1页)

倒计时,加速跑

伦敦的秋意裹着冷雨,把实验室的窗玻璃打湿成一片模糊的水幕。韩风盯着电脑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像在追赶什麽。桌角的咖啡杯空了三个,褐色的渍痕沿着杯壁往下流,像未干的泪痕——像张琦当年哭花的脸,被他用纸巾笨拙地擦,却越擦越花。

“韩,模型的叠代速度又快了0。3秒!”朋友举着数据报告凑过来,语气里的兴奋像要溢出来。

韩风点点头,视线却落在报告角落的签名栏,那里留着片空白,像他故意空着的“合作人”位置——以前做题时,张琦总抢着在这栏画个小人,说“我是学长的专属助手”。

他伸手去拿第四个咖啡杯,指尖却碰倒了旁边的相框。玻璃碎没碎,只是相框歪了,露出後面藏着的东西——是张琦的一寸照,从毕业照上剪下来的,少年人穿着白衬衫,表情严肃得像个小老头。韩风慌忙把相框摆正,心脏却跳得像要撞碎肋骨,像每次被张琦抓包偷偷看他时的慌乱。

午饭在实验室解决,是楼下便利店买的寿司,冷得像冰。他咬着金枪鱼寿司,突然想起张琦做的蛋炒饭——油放多了,鸡蛋炒得焦黑,却非要喂他第一口,说“学长先尝,有进步没”。寿司的芥末呛得他眼泪直流,他却觉得比那年的蛋炒饭更辣,像机场没说出口的“对不起”。

手机在白大褂口袋里震动,屏幕亮着,是条陌生号码发来的彩信。没有文字,只有张照片:W城一中的高三教学楼,走廊里挂着红色的横幅,“距离高考还有300天”几个字刺眼得像血。

韩风盯着照片看了两秒,长按,删除,然後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像在屏蔽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

可那串数字却在脑子里生根发芽,300天,像个定时炸弹,倒计时的滴答声敲在心上。他想起张琦在机场说的“我还有两年”,原来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原来那个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很快就要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而他却不知道对方会往哪走。

实验室的钟敲了五下,暮色漫进窗户,把数据流染成一片橘红。韩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视线落在键盘的“Q”键上——那里的漆被磨掉了一小块,像张琦的名字被磨得只剩个轮廓。以前张琦总抢他的电脑玩,说“要用我的名字开头的键”,敲得“Q”键格外响,像在宣示主权。

而此时的W城一中,高三教学楼的灯光已经亮成一片星海。

倒计时牌上的“300天”被红色荧光笔圈着,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每个字都像在喘气,随着风扇的转动轻轻摇晃。

张琦的课桌被习题册围得像个堡垒,左边是数学真题,右边是物理模拟卷,正中间摊着本英语词典,页脚被翻得卷成了波浪,像被海风反复拍打的船帆。

早自习的铃声还没响,他已经背完了30个英语单词。指尖在单词本上划着,把“abandon”这个词圈了又圈,墨痕浓得像要渗进纸里。可在页边空白处,他却用铅笔写了个小小的“坚持”——是韩风以前写给他的,当时他总说“这题太难了,我放弃”,韩风就把这两个字写在他的铅笔盒上,被他小心翼翼地撕下来,压在最厚的那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里。

“张琦,你的牛奶。”前排的女生把瓶热牛奶放在他桌上,冒着淡淡的白气。

他说了声“谢谢”,却没碰——韩风以前总把热牛奶塞给他,说“早上喝热的,对胃好”,现在那只递牛奶的手不在了,牛奶的温度也变得多馀。

课间十分钟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用五分钟啃完面包,三分钟去厕所,剩下两分钟趴在桌上,把头埋在臂弯里。

同桌拍他的胳膊:“你黑眼圈快掉地上了,真不打算睡会儿?”他擡起头,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视线却越过人群,落在窗外——香樟树的叶子黄了一半,风一吹,像蝴蝶一样往下掉,落在高三教学楼的屋顶上,像那年韩风离开时,他偷偷掉的眼泪。

有片叶子飘到窗台上,带着点秋霜的凉。张琦伸手把它捏起来,夹进语文笔记本,正好夹在“相见时难别亦难”那页。叶脉在纸上印出淡淡的痕,像他心里的纹路,密密麻麻,全是韩风的名字。

体育课早就被改成了自习,整栋楼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桑叶。

张琦却在物理试卷的背面画了个伦敦眼,巨大的摩天轮被他拆成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写着公式:匀速圆周运动丶向心力丶角速度……像要把对那个城市的想念,都藏进这些冰冷的符号里。

“张琦,注意力集中!”物理老师的粉笔头砸在他桌上,白色的粉末溅起来,像雪。

他慌忙用书本盖住那幅画,擡头时,眼里的迷茫还没散去,像被伦敦的雾蒙住了镜面。

放学铃响时,天色已经擦黑。张琦是最後一个离开教室的,锁门时,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圈,“咔哒”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像在数着什麽。声控灯随着他的脚步亮了又灭,把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像他忽明忽暗的心情。

路过高三(七)班的门口,他停住了脚步。里面的值日生正在收拾韩风的旧书桌,抽屉被拉出来,掉出块橡皮——是他送的草莓形状的,被韩风啃得只剩小半块,牙印还清晰可见,像他当年恶作剧时咬的。

张琦弯腰捡起来,橡皮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凉得像伦敦的雾,却带着点甜,像那年他塞给韩风的草莓糖。他把橡皮塞进校服口袋,贴着心口的位置,像在揣着个会呼吸的秘密。

伦敦的深夜,实验室只剩下韩风一个人。屏幕上的算法模型终于跑出了理想的结果,绿色的“成功”字样在黑夜里亮得像信号灯。他却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只是靠在椅背上,盯着天花板上的吊灯——圆形的光晕让他想起张琦画的伦敦眼,每个格子里都藏着公式,也藏着没说出口的话。

突然弹出条系统提示:“检测到相似算法逻辑,来源:中国W城科技园区实验小组。”他的手顿在键盘上,像被冻住了。W城两个字在屏幕上闪,像张琦的眼睛,亮得让人不敢直视。

他点开详情页,代码的逻辑清晰可见,用的是“逆向推导法”——是他当年教张琦的,当时张琦总说“这方法像绕迷宫,好玩”,还在草稿纸上画了个小人,说“我是迷宫里的探险家,学长是出口”。指尖在键盘上悬着,迟迟没落下,实验室的钟敲了两下,回声在空旷的房间里荡开,像机场的脚步声,一步一步,逼近心脏最软的地方。

手机在桌上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邀请。镜头里,父亲举着件深蓝色毛衣,针脚歪歪扭扭:“你妈给你织的,天冷了穿上,别总穿那件冲锋衣。”韩风看着那件毛衣,突然想起张琦第一次给他织的围巾,毛线粗得像绳子,针脚大得能塞下手指,却被他戴了整个冬天,直到毛线磨出球,还舍不得扔。

“不用,这边暖气足。”他笑着拒绝,目光却落在毛衣的袖口——那里有个小小的贝壳图案,是母亲特意加的,说“你小时候总捡贝壳,还记得吗”。

挂了视频,他从衣柜最深处翻出件东西——是张琦的灰色毛衣,高三那年落在他家里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带着点淡淡的皂角香,像少年人刚洗过澡的味道。

他把毛衣套在白大褂里,柔软的羊毛贴着皮肤,温度一点点漫上来,却暖不透心里的凉,像隔着一片海的阳光,看得见,摸不着。

两个城市,被倒计时追赶着往前跑。韩风的第一个论文接近尾声,张琦的模拟考排名稳步上升,他们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加速,像两颗奔向不同星系的星。

可在某个喘息的瞬间,总会被对方的影子绊住脚步——咖啡杯里的渍痕,笔记本里的落叶,代码里的逻辑,橡皮上的牙印,全是对方留下的标记。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像根被越绷越紧的弦。

一端系着伦敦的雾,一端系着W城的风,谁也不知道,当弦断的那天,会弹出怎样的声音。

或许是论文发表的祝贺,或许是高考结束的欢呼,又或许,是一声跨越重洋的“我想你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