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回到颍阴县,荀氏窝点(划掉)聚居的高阳里,袁珩拿到了蔡琰来信。
荀攸将信转交给袁珩,迟疑道:“……等明日休整好了,便叫叔父陪你去拜访公业吧。”
袁珩并不意外,问:“慈母也回汝南了?”
慈母便是陈越秋,时下礼法,“慈母者,父所命养己者”。
荀攸颔首,而后看了眼四周,确认袁氏仆婢离得比较远,低声:“届时令尊怕是不肯放你离开洛阳……你怎么想?”
以袁基的身份地位,总能给袁珩找到更加德高望重的老师;况且如今袁氏与荀氏已有婚约,又何必靠师生之谊维持关系?
但袁珩很喜欢颍川,也很喜欢荀攸这个老师,咬咬牙道:“珩总会想办法回到颍川的!”
荀攸:……这合理吗,她居然用的“回”字。
荀攸不好评价,另问起在阳翟的情况,顺带考问了一二学业。
而后他惊奇地发现,袁珩竟然对《春秋》及二传对答如流,丝滑得像是在娘胎里就开始研学!
荀攸十分欣慰:“未央此去阳翟大有进益,可是有何见闻?”
其实不然……旁听的系统酸溜溜的:纯粹是我们未央吃软不吃硬,那荀文若从来温温柔柔地哄着她读书,她自然是依的。
袁珩却很心机地回答:“郭嘉通读五经,珩身为您的弟子,怎能堕先生名声?自是昼夜苦读,不甘人后。”
荀攸顿时感动不已。
他又压低了声音同袁珩说:“其实公业与本初相比,更以利为先。”
荀攸心思缜密细致,早便注意到了袁基、袁绍各自提起袁珩时的措辞。
袁绍说袁珩,是天资聪颖,是良材美质。
袁基说袁珩,是生有神异。
神异者,玄妙奇诡也。
其实在荀氏众人看来,“神异”确实更为贴合袁珩;可袁绍作为诸君中最糊涂的那个人,因爱子心切,反而认定此乃不凡。
袁珩闻言,若有所思。
袁绍关心则乱,袁基却能客观地评估袁珩,并愿意用最能利好袁氏和袁珩的方式教养她。
袁珩想起荀彧曾暗示过的方法,稳了稳心神:“……先生觉得,若我同父亲陈情有游学入世之志,他会认可吗?”
荀攸笑而不语。
*
蔡琰共有两封信,是不同时日写好后一次性寄来的。
第一封信,说她已经随父亲到了庐江郡,拜访了当地世家周氏,她父亲对周氏一位名瑜的小孩赞不绝口,说是很有音律天赋;蔡琰自己还结识了一名偏远宗室出身的女郎,虽门庭落魄了,但难掩才气。
女郎姓刘,名兰芝。
袁珩“咦”了一声,震撼地对系统叫道:【刘兰芝?应该是重名吧!】
总不能真是《孔雀东南飞》里“殉情”的刘兰芝……虽然这首诗讲的确实是东汉末年的“爱情悲剧”,但如果是同一个人,袁珩总有种破次元壁的感觉。
系统看见周瑜,就像汤姆看见了杰瑞:【周瑜!周瑜!未央,这可是词条大户啊!】
袁珩拒绝去问周瑜有多大户,转而阅读第二封信。
蔡琰也开始议婚了,是河东卫氏子卫政,年长她三岁,据蔡琰说是个非常非常【重音】讨厌的人。
卫政……卫仲道?袁珩了然,这不就是靠着我们昭姬才勉强在史书上记了一笔的早逝夫婿吗!
袁珩不觉得蔡琰这是小孩儿的“傲娇”作祟,也不是什么口是心非。
蔡琰就是讨厌卫政,正如袁珩起初反感荀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