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17日,曙光三号无人试验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曙光系列的第一艘一一曙光一号,是在1964年8月1日成功发射的。曙光二号是1965年6月。两次发射都没什么意外,打上去,顺利回收。曙光一号是一艘原理验证飞船,只验证飞船的发射入轨、再入大气层、开伞降落这些环节是否正常,此外就是验证控制系统对它的落点的控制精度。飞船里面的仪器有60%是单纯的配重,它的舱内
甚至还是真空。
曙光二号就加上了维生系统,包括舱内有0。7个大气压的空气、有空气循环系统(虽然里面没有人)、温度感应系统和控制系统(电加热和冷却散热两个分系统)等。两次发射、回收都完全正常,曙光三号是载人飞行之前的最后一次无人测试。这次的飞船与曙光二号大致相同,只是根据曙光二号回收之后仪器记录的数据,做了若干细节调整,比如电加热系统的
功率完全不需要那么大,可以砍半;过载控制要加强飞船出现旋转时的纠正力度等等。
除此之外曙光三号还比曙光二号多了一个模拟人生,这个“假人"体重65公斤,身上装有各种传感器,记录在3天的飞行过程中自已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内。从1961年载人航天项目启动,到1966年,五年时间中国的载人航天走到了送人上太空前的最后一步。这个速度和史实中的神舟飞船研制进度相比快了许多,但放在冷战时期,和美苏的载人航天项目
相比,曙光计划其实并不算快。
曙光计划采用细水长流的投入方式,飞船设计、制造由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负责实施,尤其是制造厂只占用卫星厂的一个车间,不搞突击也不搞人海会战,宇航员的训练也按部就班进行,这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物力投入,让成本变得可控。
曙光计划的飞船也比苏联、美国的第一代飞船完善。苏联"东方"号和美国水星计划的飞船都是"绿皮车”,加加林返回地球的方式是从飞船里打开舱门蹦出去跳伞着陆,飞船本身没有整体的减速伞。水星计划嘛,你要知道谢泼德上太空用的火箭其实是一枚中程导弹改的(苏联至少还是用洲际导弹改的),就知道它的飞船有多简陋了。
而曙光计划借鉴了科罗廖夫1963年刚刚提出的联盟号飞船的设计思路,采用三舱制结构,一个装火箭发动机让飞船能返回地球的动力舱、一个宇航员吃饭睡觉的乘员舱、一个载荷舱,在载荷舱里可以放一些科学仪器,做一些入门级的空间试验。
东方号和水星计划都是双舱结构的飞船,动力舱+乘员舱,没了。宇航员只能在里面吃吃睡睡,太空一日游或者数日游
这倒是有点符合钱学森构想的未来空间站建成后专用于天地摆渡的载人飞船。但天地摆渡的载人飞船就算不需要载荷舱了,可还得加一个东西:和空间站的标准接口。所以,还是小不了。实际上按钱学森的规划,未来的空间站摆渡飞船也还是用曙光飞船为底子改的,两舱合一,结构更简单造价更低,并且最大搭载人数可从3人增加到45人。说到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现在是怎么定位的?中国空间站的用途,第一是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研究,如材料学、凝聚态物理研究、天体学宇宙学研究等;第二,为载人登陆火星提供基本数据实验。因为载人登陆火星,保守估计也要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上两年多,先建个空间站,试试看人在太空中呆半年、一年、两年,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维持宇航员的生命和工作状态总共都需要多少物资、
需要哪些物资。
所以,要实现载人登月,需要达成两个前置"成就:发射一个大型空间站并长期运营;进行一次载人登月。一一对,在中国的计划里,载人登月只是载人登火星的一个可行性验证,属于前置基础。当载人登月完成后,载人登火星是不是可行、具体该如何在工程上实现它,就有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时间表了。“哇,几个月不来,你们把空间站设计成这样了?不错不错,比上一个版本漂亮多了。这算第几代?”屠守锷回答钱学森的话:“这是二代半。”钱学森:“这么说,它还是用长二捆就可以发射上去的。”“对啊,时间也不会拖得很长,但是,它比二代更具有实用性。”中国规划的空间站,第一代是验证型号,单接口单舱。空间站在天上运行,地面发射的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在空间空站唯一的接口上。第一代空间站现在设计已经完成,都在工厂开造了。如果没有发射失败或者其他意外事故,第一代空间站应该就只发射一枚。第二代空间站则在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前面的对接口与载人摆渡飞船对接,后面的接口与另一艘飞船(一般应该是载货飞船)对接。二代半空间站略微加强了空间站主舱体的强度,这样就可以由两节舱体组合而成,一节舱是宇航员起居舱,一节是实验舱,用长二捆分两次发射。然后,实验舱前有一个对接口对接载货飞船,宇航
员起居舱还有一个一个对接口对接载人摆渡飞船。
可不可以主舱体由3节舱体构成,在太空中长长的一列,像火车车厢一样?屠守锷现在计算的数据显示有点难,超长的组合体在有飞船接入的时候会有严重的震动和共振,这要进一步加强舱体,付出的重量代价太大了。
不过,01工程的一位不到30岁的工程师徐盛华有新的想法。
徐盛华1939年生人,1957年考入哈军工导弹专业,入校转了6年制,毕业时直接硕士。毕业后进入01工程项目组,本来工作方向是战略导弹方向,但他在空间站和航天器方面的兴趣似乎更为浓厚。徐盛华提出的新想法是:空间站柔性连接结构。这样空间站的尺度就可以做得很大,飞船接入、脱离产生的碰撞、震动根本就不在话下。去年10月把柔性连接的方案草案勾画出来,钱学森在杂志上看到了徐盛华的论文大为赞叹,顺手就把徐盛华转到了航天器工程设计这边。现在,27岁的徐盛华已经有了一个4人团队,包括徐盛华、一个材料学博士、一个中科院力学所的正研究员、一个火箭工程硕士,这几人特别善于琢磨各种出人意料的点子。不过,柔性结构可能在二代半空间站上不会采用,毕竟二代半空间站本身也是个过渡产物,但第三代空间站可能会使用柔性连接结构。航天火箭工程研究领域经过10年的发展,钱学森已经把这儿变成了一个新思想的大熔炉,下连基础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电磁学、半导体等基础学科,往上支撑弹道导弹、运载火箭、航关器等
型号设计,现在还扩展到了战术导弹、航空器、深潜器等等诸多领域的技术支持。
仅举航天领域的例子,全院现在开展论证和技术研究的项目就有:单级入轨航天器;1级半运载火箭;第1级可回收的2级运载火箭;太空穿梭机(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及空射入轨方式。这五种方案是在下一代低成本入轨工具论证项目中提出的。除此之外,还有航天器柔性连接结构、桁架式超大型空间站构型、大型旋转体空间站构型、运载火箭燃料箱氧化剂共底设计、100毫牛级大功率等离子发动机、新一代高效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和核
喷气发动机等等单独的项目。
用钱学森现在的话说,已经有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的水平超过自己了,这是他归国十多年最大的成绩,也是他最值得自豪的成就。对钱学森的这番话,全体研究员和职工表示不认同,老钱明明是水平已经跳出三界之外了,他是引导员、导航员、舵手,舵手肯定是水平最高、前瞻性最强的。
“月球9号无人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月球9号无人探测器进入绕月轨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器在月球的软着陆即将进行。月球9号将成为第一个月球的访客,并从月球上向地球发送无线电波。”苏联"月球系列探测器,之前的8艘都是绕月或者直接撞击月球的"探测模式",到月球9号(LUNA9),终于可以尝试在月面软着陆了。1966年1月20日,月球9号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1月21日修正飞行方向,飞向月球。1月24日,月球9号再次修正航迹,成为一颗绕月飞行的卫星。现在,中国、苏联、东欧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正在
由播音员播送月球9道的实时状况。
月球9号没有电视信号回送功能,一切实时状况都靠播音员和解说员口头描述,以及桌上的模型来予以说明。在解说员的描述中,月球9号逐渐降向月面,在距离月面75公里时启动反推减速火箭,在距离月面250米时火箭发动机关机,展开缓冲气囊。然后,月球9号就嗖一一地掉到了月面上。由于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250米的高度摔下去也不算什么,况且月球9号还有缓冲气囊呢。月球9号自缓冲气囊打开之后,就和地球暂时断绝了无线电联系。下一次联系要等着陆成功、抛掉缓冲气囊,展开对地通信天线的时候了。整整8分钟的时间,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航天工程师客串的解
说员时不时陷入沉默,有时候沉默持续二十多秒。
这时候,在电视画面中,大鼻子的苏联播音员、解说员的画面就被切掉了,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一闪,现出了中国特色口音的俄语(苏联地区播放的版本):“大北京,大北京!大北京。21寸彩色电视机,就如我们征服太空的步伐,更大,更清晰,走向更炫丽的世界!”一一这是在苏联播送的版本。在中国播放的当然是天津味的普通话。“北京"牌电视现在发展成了“大北京”,这不是俗称,就是天津电子集团对新一代大屏幕显像管制造的一系列电视机的正式命名。之所以花钱在月球9号的电视直播(演播厅直播)节目中买了5个20秒的广告时段,是因为"大北京在苏东地区的销量实在太好了。播音员:“。。。观众们,我们刚刚收到了月球9号的无线电信号,它成功着陆了吗?”解说员:“能够接收到无线电信号,这就说明LUNA9的机械和电气系统一切正常,由此就可以反推出来,它的软着陆一定成功了。不过,我们还需要继续接收LUNA9发回的无线电信息,以详细了
解。。。大北京,大北京!大北京。。
“21寸彩色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