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的世界,在亚欧天陆世界岛,有一个西方媒体记者创造的名词,用来形容一个国家集团中印苏“铁三角"。不过这个名词只在不严谨的时事报道文中出现,国际政治家认为把这三国说成铁三角有些牵强。这三国当中,中国与苏联是同盟关系,有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与印度是友好合作互助关系,印度与中国也是友好合作互助关系。印度现在是不结盟运动的头牌,没和其他任何国家结盟。三国。额,都是社会主义,反正印度把社会主义写进宪法里了。既然不是相互同盟的关系,那中印苏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铁三角。但是,印度与苏联、中国的关系,确实比对其他国家的关系好上那么一点。现在的印度对欧洲的前帝国主义国家是带有警惕的冷淡关系,对其他路人国家是冷淡交往的关系,对巴基斯坦是满满的敌
意。但对于苏联和中国,印度与之在国际上的互动以及双边合作都比较频繁。
此时的美国在亚太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升级越南战争以“阻止中南半岛成为潜在的中国势力范围"。在印度洋,则利用巴基斯坦在两面"夹"印度。是的,现在直至1966年,美国与巴基斯坦仍旧是同盟关系。在南亚次大陆,美国的策略就是很传统的套路:扶持一个体量较小的但相对比较彪悍的国家,来牵制体量更大的它的邻国。在原历史位面,美国与印度相互靠近是在1962年。1962年12月14日,英美联合工作组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向印度提供97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目标是在35个月内帮印度武装5个山地师,并向印度
提供情报支持。印度当关全部同意英美小组的方案。
此后直到1965年,英美每年向印度提供的军援数额都在1亿美元以上,直到印巴战争爆发。印巴战争中,虽然印度打的是原美国的小弟,虽然巴基斯坦的战果占有优势,歼敌数更多,领土净赚170平方公里,但美国发现巴基斯坦的军事动员潜力过于有限,而印度尽管战场上输了,可竟然没
伤筋动骨,于是美国继续他的支持印度的策略。
巴基斯坦就慢慢被美国抛弃了。在爹不亲娘不疼的时候,中国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援手,南亚的主要国家所在阵营来了个“换家”。现在并没有什么换家,南亚的国家体系没什么变化:美国扶持巴基斯坦,印度自己在那儿傲娇,只是有时候和中国、苏联热络一些。
相对来说,印度可能和苏联的关系更亲密一点。如果这个时候苏联突然扑上来对印度说:“我们结婚吧,不是,结盟吧”,印度大概有30%的可能性会答应签个同盟条约。而如果是中国的话,印度答应的概率应该不到5%。
因为苏联对印度是直接给真金白银。比如米格21战斗机的生产线,虽然被援建沈飞米格21生产线的插队工程耽搁了两年,但到1965年10月,苏联援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米格21生产线也落成了,预计1966年下半年第一架印度产米格21下线。
而中国总是在说“两国可以进行更深切的商贸合作和经济交流”。你的货我要掏钱买!这算哪门子援助,能不能不花钱啊?还是说回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吧,第二次印巴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是在19471948年打的,也叫做克什来尔战争,十八年前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度动用了其70万地面部队中的15万投入进攻,巴基斯坦军队总人数26万人,动用了16万。1月5旦7,印度气势泌凶,兵分四路发动进攻。攻然而巴基斯坦很快反应过来,以进攻代替防御,发起"大满贯行动”,印度对伊乔吉尔运河的钳形攻击在1月10日被化解,直接进攻运河的、绕道
拉合尔的两路印军后撤。
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卡吉尔展开高原山地战。卡吉尔镇在印度手中,但巴基斯坦占领了俯瞰卡吉尔和斯利那加列赫公路的高地。印军以5:1的优势兵力狂攻卡吉尔附近的巴基斯坦军营、游击队驻地,最后是把巴基斯坦人打退了,但印军的伤亡3倍于巴基斯坦。
第一阶段突袭不顺,印军开始增加空袭力度,削弱巴基斯坦的地面战力。但巴基斯坦空军和陆军一样以攻代守,空军袭击了印军位于克什米尔和旁遮普邦的空军基地。印军最太的二个进攻集群是被称为“印度军队的骄傲"的印度第一装甲师及4个地方步兵团,他们负责进攻锡亚尔科特。然而印军指挥官竟然让第一装甲师兵分两路进击,结果在查温达被巴基斯坦第6
装甲师截杀歼灭了其中的一半,印军损失了超过150辆坦克,攻击失败。
战争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巴基斯坦占有很大便宜,于是在1月14日,巴基斯坦投入反击。这时候轮到巴基斯坦吃瘾了。他们的王牌一一巴基斯坦第一装甲师越过边境反击,一头扎进了印度第4山地师的防御阵地,损失了97辆坦克和200多辆装甲车、卡车,而印军只损失了32辆坦克。巴第一装甲师被迫后退10公里脱离
战斗。
两国的第一装甲师在实战中都吃癌了。刚才说过巴基斯坦军队只有26万人,已经动用了16万人直接参战,他们没多少家底可供挥霍。在第一装甲师遭受重创之后,巴基斯坦放弃了在平原地区反击打入印度国境的计划,只在克什米尔打局
部反击,重新包围了印度的卡吉尔据点。
至1月18日,双方的战线沉寂了下来。巴基斯坦虽然略占优势,但不敢发动反击;印度疯狂向前线调集部队,但部队集结起来之后也都是在防御,不敢投入进攻。
仗打到现在,局外人和局内人都明白比赛已进入了垃圾时间。在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各成员国陆续从私下渠道与印巴的代表接触,了解到了双方都不想打下去的意思。这就好办了,由埃及提出一个新的议案,不说制裁也不说禁运了,就是敦促双方停止交火,
召开停战谈判。这个议案几乎获得了安理会的全票贯成通过。
从1月5日到1月18日事实上停火,巴基斯坦阵亡+被俘5300人,印度阵亡+被俘8200人。巴基斯坦损失了190辆坦克,印度300辆;巴基斯坦损失了43架飞机,印度损失了55架。最后盘点,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赚到了不到200平方公里的高原石头山,任何庄稼都种不活的那种。1966年。。。战争开局。除了快打快收的印巴战争,当然少不了越南。冷战嘛,这样才是正常的。
1966年1月,美国流行音乐榜单出现了一首上榜新歌:巴里萨德勒的《绿色贝雷帽之歌》。这就不用贴歌词了,看歌曲名字就知道,这是写绿贝雷部队的,民谣风格,主旋律歌曲。《绿色贝雷帽之歌》不但上了热门单曲榜,而且从1月底到3月份,这首歌连续五周在Hot100上排名第一!官方刷子们甚至把这首歌刷上了Billboard的年度关榜,排名1966年第10。这可是1966年的Billboard天榜。现在大家都只记得1966年是鲍勃迪伦、披头士、海滩男孩、滚石的年代,猫王甚至因为状态不佳被卷得差点掉出top150。就在这一份被巨星们霸占的榜单里,《绿
色贝雷帽之歌》排名全年第10。
到了21世纪,凡是讨论Billboard天榜、讨论六十年代美国流行音乐"名作"的时候,美国音乐人一般都会默默忽略掉《绿色贝雷帽之歌》,太特么羞耻了。但是现在《绿色贝雷帽之歌》能够上榜,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美国官方在竭力宣传、包装、粉饰越南战争这件事。虽然很羞耻,但越战还是美国的“国家战略”,文艺界呢得配合配合再过几年就不是这样了,那时候因为越南战争劳而无功,民怨沸腾,美国政府声誉扫地,美国所谓的"美宣部"干脆放弃了宣传和粉饰这件事,大家一起来反战。与《绿色贝雷帽之歌》霸榜相似的还有另一件事情。1966年1月,《时代》杂志公布了他们评选的1965年年度人物:驻越美军的最高指挥官威廉威斯特摩兰中将。在1966年第一期杂志上,威斯特摩兰大大的脑壳出现在封面。
威斯特摩兰参加过二战,在朝鲜战争中打了个酱油。朝鲜战争爆发时他还在陆军战争学院任教,1951年初紧急调到驻扎日本的第187空降团任团长。然而,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中美最终谈成了,在1951年6月把条约签了下来,威斯特摩兰和他的团在日本全程旁观一枪未放。
像威斯特摩兰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对于1950年到1951年初的战争,很多人心里面不服气,认为中国只是用美国人不熟悉的战术“偷袭了美军,一时间把美军打蒙了。在美军准备调整策略时,中国领导人又巧妙利用国际规则、并抓住了美国和美军势力最低谷的时间点,答应了美国的停火请求,规避了与美军的继续作战。
这些不太服气的美军将军和校官们,现在都认为越南战场是一个机会,可以给美军的战斗力正名的机会。
“什么?给自已的战斗力正名?太棒了!我也要正名,请让我去!”1966年1月8日,太极旗在西贡月湾区巴哨街冉冉升起。巴哨街,就是驻越美军司令部大楼所在的地方。南朝鲜将入越参战部队的司令部设在了美军司令部大楼的对面。当然,南朝鲜的这个司令部只是韩军的后勤统管机关,南朝鲜在越南的军队的总司令部在对面那栋美军大楼里,最高指挥官是威斯特摩兰中将。派往越南参战的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历史悠久的、中国人也不陌生的、志愿军老兵说起这个名字都还不住地咂巴嘴的一大韩民国首都师!朴正熙总统按照美国的要求,派出2。5万人(包括1个完整的步兵师和2个工兵团)加入越南的战斗,以换取美国降低5种特别关税,让韩国货在美国畅行无阻。也就是"以人命换市场"吧。其实派任何一个南朝鲜师去越南当炮灰,效果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反正是人命换市场,南朝鲜部队到了,美国的关贸优惠就会到。不过朴正熙还是想为韩国陆军挣回点面子,因此他还是下令把陆军
最强战力派去越南,他希望首都师在越南好好打,让美军、让南越军队对自已的战斗刮自相看。
西贡港,第3、4、7号码头。“预备唱!”“这是一顶翻边的棕色宽软毛毡帽“它对我来说是整个世界”
“它象征着我们的国家”“美丽的澳大利亚。。在首都师抵达西贡的一周之后,澳大利亚陆军第3旅,皇家军团第1营抵达西贡。皇家军团第1营原为澳大利亚陆军第65营,因二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英联邦授予"皇家"称号。第1营现在是全美械机械化步兵营,澳军没有人、车辆分走的传统,军人不坐客机,和自己的装备在一起,由3艘运输舰一次性海运到西贡。这只是澳大利亚派出的3个步兵营之一。澳大利亚国防部打算向越南派出3个这样的营,外加其他后勤部队,总计可能有4000~5000人。中印苏的铁三角那是媒体强行贴牌的。美韩澳这个越南战场上的"铁三角"是真实存在的。现在,三国的军队在越南一起碰头了。。。士兵们戴着它,自豪地背负它“让全世界都看到”“一片自由的土地!”“轰隆!”"啊!一一啊!”从西贡港到澳军的军营,短短的2公里路程,皇家第1营有23的兵员是直接走着去军营的,车辆还在船上,卸下来可得费不少时间,人就先走到军营躺一会儿吧。在列队步行去军营的路上,出事了。围观的人群中,一名越共悄悄取出一枚美式手雷,嗖地就扔进了澳军的行军队列。1死5伤,澳大利亚武装部队在越南首获阵亡,此时距离澳军踏上越南国土仅仅过去了2小时1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