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21章 煦洲悲歌(第1页)

第321章 煦洲悲歌(第1页)

大明联邦诞生的时间并不长,官僚机构一直受到底下各国的监督,行动效率可谓是当世最强,这种行动效率在煦洲开计划启动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武洲抽调的十万联邦军,在接到命令后的第七天就完成集结。这些士兵大多参与过武洲清除行动,对"开拓"的流程熟稔于心。

他们乘坐蒸汽运输船,沿着煦洲沿岸航线南下,于当月月底抵达红海港,清理周边的土着,占领了这座位于煦洲东北部的天然良港,选定其为共管区域的军事枢纽。

红海港的扩建工程同步展开。联邦工程兵部队用带来的蒸汽起重机卸载钢轨,在一周内铺设出三公里长的临时铁路,将码头与内陆的军营连接起来。

军营采用模块化设计,预制的木质营房、铁皮仓库、砖石堡垒按图纸快拼装,三个月后便形成可容纳五万人的驻屯基地。

各国移民的接收工作随即启动。第一艘抵达的明国蒸汽船"江远号",搭载着四千三百名江北农民靠岸时,联邦军的登记系统已调试完毕。

移民按家庭单位分组,登记姓名、年龄、技能后,男性青壮年被单独编入训练营,妇女与儿童则暂时安置在港口周边的临时安置区。

训练营的运作模式完全照搬武洲经验。每天清晨五点,移民士兵便在操场集合,进行三小时的队列训练与枪械操演。

他们使用的是联邦统一配的制式火枪,这种由虞国工厂量产的武器,射程虽不及各国精锐部队的装备,但胜在结构简单、故障率低,适合短期成训练。

射击训练被简化到极致。教官只要求士兵掌握"三点一线"的瞄准要领,能在五十米距离内击中人形靶即可。

刺杀训练则更直接,用捆扎的稻草模拟目标,反复练习突刺动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每周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不合格者会被调往后勤部队,负责搬运物资、挖掘壕沟。

装备补给由联邦财政与各国财政按比例分摊。明国承担了批三万套军服的制作,越国提供了十万子弹,虞国则负责供应火炮与蒸汽运输车。这些物资通过定期往返的补给船队运抵红海港,再由铁路分至各训练营。

当第一万名移民士兵通过考核时,"煦洲开拓第一师"正式成立。师长由明国抽调的青年将领赵承武担任,他曾在大明联邦对武洲作战部队当中服役,熟悉新式武器的应用。师部下设三个团,每个团配备两门轻型火炮、十挺重机枪,以及五十辆用于运输的蒸汽车。

出征前的动员会上,赵承武没有多余的讲话,只是指着地图上用红笔标出的区域:"三天内抵达这片河谷,清除所有能动的东西,建立临时据点。工兵营负责搭建防御工事,辎重营清理水源,卫生队检查营地周边的植被,现异常立刻上报。"

开拓师的推进遵循"蚕食策略"。每天清晨,先头部队会放出十支侦察小队,携带指南针与地图,向前推进五公里,标记出适合建立哨卡的位置。

主力部队则随后跟进,用斧头与炸药开辟道路,在沿途设置铁丝网与烽火台。遇到土着部落的聚居点时,通常会先进行警告射击,如果对方有反抗迹象,便动用火炮轰击,随后步兵冲锋清剿。

在中北部的桑干河谷,第一师遭遇了当地最大的土着部落。该部落约有三千人,依托河流构筑了木栅栏防御。赵承武没有下令强攻,而是让炮兵在河谷上游架设火炮,持续轰击两小时,待栅栏倒塌后,再派两个团从左右两翼包抄。

战斗持续不到半天便结束,土着的抵抗被瓦解,部落的茅草屋被付之一炬,灰烬被推土机推平,原地建起了编号"o"的移民安置点。

安置点的建设有统一标准:中心区域为行政楼与仓库,外围按网格划分住宅区,每户分配四十平米的土地与一套工具。卫生队会对周边两公里范围进行彻底清理,铲除有毒的藤蔓,填埋积水的洼地,用石灰粉在居住区边缘画出隔离带,防止毒虫侵入。

这种清理不仅针对土着,也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威胁。工兵部队配备了特制的火焰喷射器,对密林进行焚烧,将树木间距控制在五米以上,消除毒蛇的藏身之处。卫生兵则背着喷雾器,定期对营地周边喷洒硫磺溶液,遏制蚊虫滋生。

联邦军的军医处编制了《煦洲防疫手册》,详细列出需要警惕的病症:持续热、皮肤红疹、呕吐腹泻等,一旦现便立即隔离。

手册中特别强调,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食物需彻底煮熟,伤口要用碘酒消毒。这些措施虽简单,却相当实用。

对于这种大规模的环境改造,联邦各国均无异议。朱昭熙在审阅开总署的报告时,仅对"清理效率"提出要求:"每月推进的安全区域不得少于五十平方公里,移民安置点的存活率要保持在o以上。"

她的批复中没有提及生态保护,其他国家的君主同样如此,在他们看来,清除威胁移民生存的动植物,与清理土着一样,都是开拓的必要环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第一师站稳脚跟,第二师、第三师陆续组建并投入行动。第二师由越国将领指挥,负责向西部的高原地带推进,重点清理适合种植棉花的河谷。

第三师由宁国将领带领,沿着海岸线向北拓展,建立港口据点,保障后续移民的运输线路。

各师的推进度并不快,平均每月仅前进三十公里。他们会在已控制的区域内反复巡逻,确保没有漏网的土着或危险生物,待环境改造完成、防御工事稳固后,才会继续向前。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源于武洲的经验,急于求成往往导致反扑,缓慢而彻底的清理才能确保长期占领。

红海港的移民接收量逐月增加。从最初的每月五千人,到半年后的每月两万人,各国都在加转移过剩人口。

明国的第二批移民中,包含了三千名失业的纺织工人;越国送来的则多是破产的小商贩;洪州共和国甚至把一些因草场纠纷入狱的牧民也编入移民队伍,条件是"在煦洲服役五年可赦免罪行"。

这些移民在抵达后,会先在红海港接受一周的适应性训练,学习识别煦洲的常见毒物、应对高温天气的方法。随后,身体强壮者补充入开拓师,其余人则组成生产队,跟随部队前往新建立的安置点,开垦荒地、种植作物。

联邦开总署每季度会布《煦洲进展报告》,用数据展示成果:已建立安置点个,移民总人数达万,开垦农田万亩,控制区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清理土着部落个。报告中没有提及具体的伤亡数字,只在附录中用"治安事件"一词笼统概括遭遇的抵抗。

这种拉网式的清理,像一张缓慢收紧的网,不断压缩着土着的生存空间。他们有的退入更深的雨林,有的躲进干旱的沙漠,有的则试图反抗,但面对装备火枪与火炮的开拓师,这些抵抗往往以失败告终。

少数侥幸逃脱的土着,也难以在被破坏的环境中生存。

联邦军并不急于将网收到底。他们按计划推进,每月、每季度完成既定的清理与建设指标,如同工厂的流水线作业。

在红海港的指挥中心,墙上挂着的煦洲地图,正以每月增加一块绿色区域的度更新,代表着移民控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按照这个进度,开总署预计十年内可完成对煦洲中北部和北部的初步控制。届时,移民人口将突破百万,农田面积达到千万亩,铁路网络连接主要安置点,港口的吞吐量足以支撑日常运转。

之后,便是按最初的约定,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将这片土地纳入各国的封藩体系。

在此之前,煦洲的清理仍将继续。蒸汽船会不断运来新的移民与物资,开拓师的火枪会定期响起,火焰喷射器会持续焚烧密林,石灰粉会日复一日地撒在安置点周围。

这一切,都在联邦各国的默许与支持下进行,成为他们缓解内部矛盾、拓展生存空间的必要代价。而这片大陆上原本的主人,以及那些与人类共存千年的生灵,只能在不断缩小的空间里,走向注定的结局。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