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20章 共管煦洲(第1页)

第320章 共管煦洲(第1页)

大明联邦二十七年春,玄中城的联邦议事大厅里,各国使节的皮鞋声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沉闷的节奏。

议事桌上堆叠的卷宗标注着“流民安置”“罢工记录”“粮价波动”等字样,最上面的《联邦民生报告》用红笔圈出关键数据:各国城市贫民窟人口三年间增长,手工业者失业人数突破两百万,因土地兼并引的械斗平均每月达起。

越国代表率先开口说道:“咱们越国易州府上周又有三千纺织工围堵官府,要求恢复被削减的工钱。我们的工厂主说,再不降薪就要关门,虞国的机器织出的布,成本比我们低三成。”

明国使节翻开账本:“江南的的农民和商人把七成耕地改种桑树,粮田缩减导致米价半年涨了五成。江北的流民往南涌,每个县城都挤满了棚屋,疫病已经开始蔓延。”

洪州共和国的代表摇头:“畜牧业的情况更糟。虞国的饲料添加剂让他们的牛肉成本比我们低一半,牧民要么破产,要么往内陆迁,草原纠纷比去年增加两倍。”

这些抱怨指向同一个核心:虞国的工业化进程像一台高运转的机器,既带动了联邦整体生产力,也碾碎了传统经济的生存空间。

各国的无产阶级,破产农民、失业工匠、失地牧民——数量激增,他们聚集在城市边缘,用罢工、请愿甚至暴动表达不满,成为悬在各国朝堂上的火药桶。

对资本家而言,这未必是坏事。宁国的纺织厂老板们私下交流时坦言:“乡下涌来的劳力多了,纺纱工的日薪从五个铜板降到三个,还得抢着干。”

明国苏州的机床厂甚至把工时从十二个时辰延长到十四个,理由是“有的是人愿意来”。但这种压榨的代价是社会动荡,越国上个月生的纱厂纵火案,烧掉了三座车间,起因就是工头克扣工钱。

各国高层更清楚,无产阶级的怒火最终会烧向政权。宁国皇帝朱奠培在密令中写道:“流民不是数字,是随时可能燎原的火星。去年鲁城的流民冲进粮仓时,士兵们根本不敢开枪,他们的父兄也在流民里。”

解决之道在理论上清晰无比,中央研究所的农业专家测算过,若能将现有的粮食亩产再提高两成,就能养活多出的人口。

工业部的报告则显示,若蒸汽机的普及率达到虞国水平,至少能创造三百万个工作岗位。但现实是,各国的技术瓶颈短期内无法突破,改良农具的推广需要时间,工厂建设依赖虞国的设备供应,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条路更直接:移民。将过剩人口迁往未开的土地,既能缓解本土压力,又能开拓新的资源。

但这个选项同样受限,南武洲的清理刚结束,土地分配尚未完成;北武洲的冻土开需要特殊技术,目前仅能维持小规模据点;东瀚洲的岛屿被宁国、扬国瓜分殆尽,早已没有余裕。

所有目光最终落在地图上的一个区域——煦洲。

这片横跨南北的大陆,南部和中部已被越系十国掌控。三年前,越系诸国全力支持朱徽煣当选联邦事务总理,作为回报,联邦默认了他们对煦洲南部和中南部的开权。

如今,越系十国已在那里建立了基础设施,迁移人口过两五十万,种植园的棉花、橡胶源源不断运回本土,有效缓解了越国的资源压力。

但煦洲的北部和中北部仍是一片空白。这片区域比南部更广阔,有可开垦的平原,有尚未探明的矿产,足够吸纳数百万乃至千万移民。问题在于,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越系十国独占整个煦洲,那将使越系十国真的有联合起来打破现在的六强格局。

“不能让煦洲变成越国的后花园。”明国使节在闭门会议上态度坚决,“他们在南部的开基本完成,再往北推进,整个煦洲都会被他们控制。”

宁国代表附和:“越系十国的商船现在已经沿着煦洲南部好运角建立收费据点了。真让他们占了北煦洲,我们的海军就得绕道走。”

虞国的立场则更注重实际。朱昭熙在给驻玄中城代表的指示中说:“重点不是谁控制煦洲,是能不能尽快把人迁过去。只要能分流各国的过剩人口,共管也无妨。”

经过七轮磋商,各国终于达成共识:由联邦出面,暂时托管煦洲北部和中北部,成立“煦洲开总署”,统一规划移民、分配土地、建设基础设施,各国按人口比例分摊移民名额,开成本由各国按工业产值比例承担。

这个方案无论是对于小国还是对于大国,都相当公平。越系十国保住了南部的既得利益,且在开总署中获得了相当重的话语权;明国、宁国阻止了越系十国的扩张,又能通过移民缓解国内矛盾;小国们则得到了参与开的机会,避免被彻底边缘化。

最关键的条款藏在附则里:“待各国完成内部调整,且煦洲北部开初见成效后,再按贡献度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实施封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意味着,当前的“共管”只是过渡,最终仍要回到传统的势力划分模式,但至少为各国争取了缓冲时间,明国可以继续培养合格的继承人,越系十国能巩固南部的统治,虞国则能趁这段时间推进联邦的技术标准化。

关于煦洲北部的土着,整个会议期间无人提及。这种默契并非疏忽,而是基于共同的认知,之前的南洋和武洲的“清理行动”已经提供了范本。

开总署的第一份工作手册里,有一页未标注页码的附录,写着“治安维护”的具体措施:移民点周围设置铁丝网,巡逻队配备最新式的火枪,遇“土着袭扰”可“果断处置”。

各国的移民船队在三个月后陆续启航。明国的批移民中,有七成是江北的失地农民,他们被集中在港口,领取统一的工具和三个月的口粮,登上开往煦洲的蒸汽船时,没人知道等待自己的是肥沃的土地,还是与土着的冲突。

越国的移民队伍里则夹杂着不少失业的纺织工,工厂主们主动承担了他们的船费,条件是“到了煦洲的种植园,要干满五年”。

虞国的蒸汽船队承担了半数运输任务。这些排水量上千吨的货轮,一边运送移民,一边装载着钢轨、蒸汽机、种子,在煦洲北部的海岸线卸下第一根桩子,开始修建名为“联港”的码头——这里将成为联邦共管区域的枢纽,也是各国移民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站。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