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联邦二十八年的南熙洲,旱季与雨季的交替规律如同钟表。虞元国的牧群在南元草原上形成流动的色块,三百万头牛、五千万只羊以及五百万的优良马匹按水草分布移动,牧民的帐篷随着牲畜迁徙轨迹在高原上留下临时印记。
这个由蒙古残余部众演化而来的国家,已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悠扬的牧歌传遍了整个南熙洲大陆,只不过歌声不再是用蒙古语,而是大明联邦统一制定的联邦普通话,至于蒙古语,虞元国的老人或许还会说,但是年轻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记忆。
南元草原的气候数据清晰可查:年均气温c,最冷月均温不低于c,年降水量oo毫米,远漠北草原的oo毫米均值。
这种自然条件下,牧草全年生长周期达o天,比漠北延长一倍,牧群无需冬季储备饲料即可越冬。脱脱不花在年度牧民大会上展示过对比数据:迁徙距离从漠北的每年oo公里缩短至oo公里,牲畜存活率从提升至。
人口增长是最直观的变化。联邦户籍档案显示,大明联邦十六年(虞元国更名之年),该国登记人口为万,其中蒙古族占,其余为南熙洲土着俘虏。至二十八年,总人口达万,蒙古族占比降至,土着后裔占,混血人口占。
增长源于三个渠道:自然繁衍(年均出生率)、土着部落归附(累计接纳个部落)、从虞国境内迁入的蒙古裔(年均约ooo人)。
经济结构呈现多元特征。畜牧业仍占主导,每年向虞国出口羊毛oo吨、牛皮o万张、活畜o万头,换取棉布、铁制工具和粮食。
渔猎产值占比,亚马逊河流域的渔业资源提供了稳定蛋白质来源,渔民采用虞国提供的渔网技术后,单船日捕获量从公斤提升至o公斤。
农业处于粗放阶段。牧民每年在迁徙间隙焚烧约oo平方公里草地,撒下从虞国购入的玉米、木薯种子,不做田间管理。
这种"刀耕火种"模式亩产仅o公斤,但无需固定劳力,收获物作为储备粮,弥补游牧经济的季节性波动。虞国农业专家曾建议推广轮作技术,只不过作为以游牧渔猎为主的虞元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整个南熙洲足以供给虞元国的人吃马嚼,也就没有在意过这些。
社会治理保留着蒙古传统与联邦制度的混合特征。全国分为六个千户辖区,千户长由部族领担任,但需经虞元国王室任命。
司法体系采用"习惯法+联邦基本法"双轨制,民事纠纷按草原传统调解,刑事案件则依据联邦法典裁决。这种模式使治安案件年均生率控制在每万人起,低于联邦平均水平。
与虞国的附属关系体现在具体条款中:虞元国无需缴纳贡赋,但需每年向虞国提供ooo匹战马;外交政策需与虞国保持一致,未经允许不得与其他联邦国家单独建交;虞国在南元草原保留三个贸易站,享有免税特权。
作为回报,虞国保障其领土完整,提供技术支持,并在联邦议会中为其争取第三级国家的应有权利,帮助虞元国的经济展。
军事力量维持最低配置。常备军仅ooo人,装备虞国淘汰的制式火枪,主要职责是防范未归附的土着部落和打击跨境盗匪。
脱脱不花的军事理念是"够用即可":"我们草原上的人,生来就是打仗的,如果真正动员,虞元国数百万人全民皆兵,但我们虞元国需要这么多兵力吗?我们是虞国的附属国,是嘎扎尔汗的子民,我们伟大的嘎扎尔汗保障我们虞元国永远和平安乐。"
文化融合在日常细节中显现。牧民仍保留摔跤、赛马等传统活动,但节日历法已改用联邦通用纪年;蒙古语中混入大量汉语词汇,"铁犁蒸汽船"等新概念直接音译;年轻一代普遍能读写简体汉字,这是虞国援建的oo所草原学校的成果。
资源开处于初级阶段。虞国地质勘探队现的铁矿、铜矿仍未开采,仅对表层金矿进行手工挖掘,年产出约o吨,全部用于向虞国换取机械零件。脱脱不花在御前会议上明确限制资源开:"挖矿石会耽误放牧,等牛羊多到放不下再说。"
这种展模式引过联邦内部讨论。越国曾提议在南熙洲修建跨国铁路,被虞元国以"会碾压草场"为由拒绝;洪州共和国希望进口南元草原的木材,也因"砍树会惊动神灵"的理由搁置。
虞国对此采取默认态度,朱昭熙在给驻虞元国专员的指示中写道:"只要他们不违反联邦宪章,保持人口增长和基本秩序,展模式随他们自己选择。"
脱脱不花的案头放着两份地图:一份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疆域图,另一份是当前的虞元国版图。
他常对亲近大臣说:"论疆域,我们不及当年十分之一;论日子,我们比当年好十倍。"这种满足感体现在政策上:十六年未主动起过战争,部族间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向联邦申请的援助逐年减少。
草原上的新变化仍在继续。游牧学校开始增设算术课程,教授牧民计算牲畜出栏率;年轻牧民自组织的贸易队,已能独立往返虞国边境的贸易站。这些变化缓慢而持续,如同南元草原上的河流,在不改流向的前提下,悄然拓宽着河道。
对这个国家而言,幸福的定义简单直接:牛羊数量每年增长o,冬季不再有冻饿,孩子能识文断字,与周边无战事。脱脱不花在年度祭天仪式上的祝词或许最能概括这种状态:"感谢这片土地,让蒙古人的鞭子只需要抽打牲畜,不需要指向敌人。"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