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说:
“这里,曾经是个家。”
初秋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风却已经带了点凉意。乔伊和陈树站在那片曾经熟悉的土路口,脚下不是泥地了,而是被压平的新修工地石板,一块块地延伸进远处山沟。
小院没了。
那棵乔伊记得老奶奶每天都在树下劈柴、烤红薯的老树还在,却被围栏铁皮圈了进去,像被囚禁的记忆。
她眼神直,喃喃道:
“就这么……没了?”
陈树也攥紧了手中的购物袋,袋子里是他们特意买的棉袜、茶叶、鸡蛋、风湿膏——都是给老奶奶备的。现在却成了一袋失重的问候,无处可放。
他们向村口一位老大爷打听:
“大爷,这地方原来有户人家,年纪很大的老太太,您知道她去哪了吗?”
老大爷叹了口气,摘下草帽扇风:“那是个好人啊,哪天不劈柴烧水,她屋后还养两只老鸡。可你说那院子?前阵子来了个什么‘能源开公司’,说这里下面有煤有锂矿……就给推了。”
乔伊急问:“补偿多少?”
“说是‘给’了几百块,老太太不识字,也没人帮着她去计较,那几天可惨了,听说她走的时候,只背了个破布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树脸色彻底阴沉了下来:“谁干的?”
“带头的姓周,说是外商,还跟桐山大学搞合作,来开环保能源,白皮书都贴了,说是有‘科研支持’。”
乔伊一听,顿时反应过来:
“‘周老板’?外商?环保能源?这不是废彪那个畜生换个名字卷土重来了?!”
“还有桐山大学……李东阳!”陈树咬牙,脸色铁青。
他们偷偷绕进施工区外围,现:
每一处出入口都设有安保,持“高密级区域”胸牌的保安盘查严格;工人不说话、不交流;每天大车进进出出,却没有任何“材料进场”登记表;公告牌写着“绿色能源开中心——校企合作项目”。
一切都很熟悉,熟悉到令乔伊背脊凉。
“这不是再造一个‘三号井’吗?”
“只是这次,他们用的是合法外衣、学术合作、科研名义。”
乔伊喃喃:
“这是废彪的panb,‘重启替代计划’。”
陈树低声:“他们不是没动系统……而是换了角度、换了皮,把系统当成‘资源’,正一点一点地偷跑激活。”
两人回头看了一眼那颗老树,乔伊眼中有光——那种久违了的、带着愤怒和责任感的光。
她转向陈树:
“这事不能只有我们知道。”
“王昭得知道,马星遥得知道,张芳、刘小利都得知道。”
“如果老奶奶都能被他们‘抹除’,那我们很快也会被写成‘系统异常项’。”
陈树点头,声音低却坚定:
“咱们得——回归小组模式。”
乔伊深吸一口气:
“这不是调查,这是反击。”
开学后的日子悄然展开,整个城市重新笼罩在课业、目标、排课表和升学指南的节奏中。
可在这节奏之下,乔伊与陈树知道,某些人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那天在五矿废地前看到老奶奶的院子变成钢筋铁网的工地时,他们就已经明白:
“废彪没死,也没消停。”
他只是换了个身份,换了个马甲,换了一个“外商周老板”的面具,继续他的“渗透”与“改写”。
而这一次,他的合伙人,是一个他们曾以为可以信任的学术象征——桐山大学校长李东阳。
“他是专家,是学者,是研究量子结构的,他不可能不知道的危险。”陈树说。
“除非,他知道得太清楚了——所以被逼着合作。”乔伊反推。
陈树摇头:“我们直接去找他,他只会把我们当成‘中二学生’。”
乔伊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一次偶然听来的消息:“他女儿——李芮,今年高三,学习挺一般,正在物色家庭教师。”
于是,她拨通了一个“青华在校生接家教”的推荐热线,出一条短信:
【您好,我是青华大一学生乔伊,擅长数学、物理、语文等科目,已辅导多名高三学生,教学经验丰富。可提供每周末一对一高强度辅导,愿意到户上门。】
第二天下午,李东阳家回信了:“明天上午九点,请来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