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桐山大学(文学)。
录取结果:中规中矩,离第一志愿差了十几分
她站在家门口收信时,王江海在阳台那头看着,没说话。
她拆开信封,看了一眼,平静收好。然后转头看着父亲:
“桐大也挺好。至少,够我写我想写的事。”
她没有考进外地,也不打算逃离桐山。
她说:“我要留着,见证结局。”
马星遥·桐山大学(物理化学)。
录取结果:原本目标是北理工,但留在了本地
没人知道他是出于成绩误差,还是故意填错志愿。
他没有解释。只是对胡静说了一句:
“我觉得,我还有没完成的事。”
“就算这不是最强的物理系,也许正是我应该留下的位置。”
刘小利·桐山职业学院(传播艺术系)。
录取结果:大专唯一录取,落点意料之中
他笑着把通知书挥起来:“嘿!桐职最帅少年上线!”
他是唯一一个完全没沮丧的,反而一脸“我就知道是这样”。
张芳笑着打趣:“你也太适应了吧?”
他反击:“我告诉你们,我是变量中唯一‘快乐输出者’,这个专业适合我,谁说影像不能改变世界?”
他冲乔伊眨眼:“等你归位o,我给你拍一部纪录片,《乔伊回忆录·Ω之书》。”
全班哄笑,气氛终于回暖。
他们有的进了名校,有的留在原地,有的失败,有的庆幸。
可他们都知道:
“不是学校决定你是谁,而是你经历了什么,才成就了‘你’。”
他们不再执着结果的优劣,而是庆幸——彼此还在彼此身边。
那才是穿越、抗争、系统干扰之后,最宝贵的——
“人类不可被替代的连接。”
夜幕像墨泼下来的布,街边的小摊亮着昏黄灯光,卖糖水、卤味、拨号灵通皮套……还有几张小圆桌,堆着泛黄的卦书、罗盘、算命签筒。
乔伊穿着校服,领口解开一颗扣子,独自走在街心公园那条环形小路上。她手中拎着录取通知书,却没有一点兴奋的神色。
周围人热热闹闹地讨论着谁上了哪所大学、谁家孩子要请客吃饭,可她听在耳里,像一团团飘散的蒸汽,穿过耳膜,不留一点真实感。
乔伊不是不高兴。青华,是许多人的梦想,也曾是她在o年高中时的目标。
可她知道,现实并没有因此变得“可控”。
Ω还在运行。
废彪还掌握着核心权限。
轨道纠正,是暂时的。
明天,后天,大后天——只要系统愿意,他可以再一次更改这条线。
就像他们换过卷、调过榜、颠覆状元——只要你存在于系统观测下,你永远无法说:“我安全了。”
她走到老梧桐树下,看到那块旧水泥围栏,还保留着小时候的浅蓝油漆。
这一瞬间,她忽然仿佛看见小时候的自己,蹦跳着从父母中间跑过:
“爸爸,妈妈,我第一名了哎!”
那时候她父母年轻,脸上有光;她的世界单纯,时间像用糖水泡过,软软的,甜甜的。
后来公园拆了,父母移民,家散了,回忆成了不存在的“历史版本”。
如今这个街心公园,是东关仅存的“老地标”。她站在这里,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