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年级前二十名单】
榜单一出,教学楼瞬间炸锅。
“快看!乔伊第一!我们班第一,年级第二!”
“不会吧?转学生拿年级第二?”
“马星遥年级第八,张芳年级第十……王昭掉了一点,但还是十一!”
“o班这是怎么了?谁按了启动键?”
教室里炸成一团,有人惊呼,有人哑口,有人直接跑去抄答案模板。
平日里像“电影分班”的高o,一夜之间,从“热闹有余、正经不足”变成了“榜单霸主”。
群里刷爆,办公室的老师也开始转统计表,言语里多了几分重新审视。
“不是说他们是那种‘文艺加特长’的混搭班?”
“人家转学生都能冲到第二名……真不敢说三句话定性了。”
而高o的班主任石爱红,听到成绩时没有立刻笑,反而红了眼眶。
她站在办公室窗边,默默看着走廊上那群熟悉的身影,手指紧紧握着茶杯,喃喃一句:“这些小崽子……真争气。”
教室里,乔伊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边堆着几张“你太牛了”的纸条,还有几本借来求“作文模板”的英语练习册。
她没多回应,只是安安静静地把卷子叠好,收进书包,轻轻地呼出一口气。
她知道,考得好,不是运气。
不是哪一场“天力”降临,也不是穿越知识的延迟爆。是这一段时间里,她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子,认真地、一题一题写出来的结果。
她终于不再觉得自己是“闯入者”。
不再是某个不属于这个教室的“旁观者”,不再是转学生,不再是异类。
她就是乔伊。桐山二中高o班的学生,年级第二名。
走廊的风一阵阵吹进教室,像在宣告一个新的阶段到来。
高o班不再是那个靠热闹刷存在感的班级。
他们用成绩,站到了全校的注目中央。
而在这一切热烈的背后,乔伊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
扉页上,一行字是她曾经用铅笔写下的:
“别问我从哪里来,先问我,想去哪里。”
现在,她知道答案了。她想继续往前,稳稳地、清清楚楚地走下去。
—————————————————————————————————————
【o年·乔伊访谈·我们那时候,还得自己拼】
讲完那段冲刺的事,乔伊难得露出一种轻快的笑。她靠在椅背上,眼神亮,像刚从一场满是汗水和粉笔灰的夜自习里走出来。
“那段时间啊……我特别怀念。”她语不快,但每个词都像从记忆最深的地方翻出来的,“教室灯热,手指都是墨水印子,嗓子哑了也要对着题讲……大家都像打仗一样冲,嘴上说‘不想考了’,结果没人先躺。”
她顿了顿,笑意更深,“我记得我那时候最喜欢的声音,就是翻卷子‘哗啦哗啦’那种声音,还有钢笔划在纸上的‘咝咝’声。那是我听过最安心的背景音。”
我看着她,“可现在,o年已经没有考试了,对吧?”
乔伊点头,“对。oo年后,基本就全取消了。没必要了。”
我问她:“那你怎么看这件事?曾经那么热血的一场‘记忆’,现在已经被彻底删去了。”
她沉默了一会儿,像在斟酌措辞,或者在让自己情绪慢下来。
“没错,现在是‘个体学习适配系统’,每个人的学习内容、路径、节奏、测评方式,都是私人化定制的。没有试卷,没有高考,也没有年级排名。”
她抬头看着我,神情从容,“这在技术上,确实是进步。孩子们再也不需要为一张卷子去赌命式地竞争,父母不用鸡娃,老师也不必熬夜改卷。”
我点点头,问她:“那你觉得它更好?”
乔伊想了想,轻声回答:“是啊,它确实更好。但我还是觉得,我们那时候的方式,也不差。”
我没吭声,等她继续。
“因为我们那时候,靠得是咬牙。靠的是睡眼惺忪也不敢松劲的自觉,是一道题写错三遍还不服气的倔强,是半夜趴在桌上睡着、早上醒来一边啃包子一边背化学反应方程的狼狈和执着。”她声音低下来,却越笃定,“那种努力,是我们和自己较劲的方式。”
她顿了顿,“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也很优秀,他们没必要卷,也不需要再被迫承担那些焦虑。但我还是想说——我们那代人,是靠拼出来的。”
我看着她,忽然明白,她不是在怀念考试,而是在怀念那种“所有人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日子。
“所以啊,”她笑着摇头,“虽然现在的教学系统可能会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但有时候我还是想告诉现在的小孩一句话——我们那时候啊,还得自己拼。”
窗外天光正亮,远处教学楼的投影轻轻晃动。
乔伊坐在那里,像个老学生,也像个曾在考场里奋战过的少年,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平静的语气,慢慢讲着那段别人永远无法“模拟”的青春。
她说完,轻轻笑了一下:“挺好的,没被机器选中,也没输给算法。那年春天,我是用手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请大家收藏:dududu重回高考当状元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