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
“但因为那一次,我们不得不一起写字、画图、争论、推公式、选颜色……”
“我们开始彼此观察,也开始影响。”
“那才是真正的‘干涉’。”
我点点头,忽然想起她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没有人观测,那个青春会是什么状态?”
她回头笑了,眼角的细纹像一朵还未散开的浪花。
“就像没人打开的薛定谔的盒子。”
“它是安静的、封闭的、不确定的。”
“可一旦你讲出来、回头看、彼此确认——那一段青春,就真的‘存在’过。”
我轻声重复:“讲出来,才存在。”
她点头。
“我们做那期板报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那是一次青春的节点。”
“但现在回头看,那不就是我们五个人,
第一次真正进入彼此人生的实验室吗?”
我看着她的眼神忽然有点热。
有时候,一段青春不是因为有多轰轰烈烈,而是因为它被人记住、被人讲出来、被人承认。
乔伊合上那本陈旧的相册,轻轻说:
“哪怕只有一次干涉,只要光真的穿过了缝隙——它就留下了痕迹。”
【o·乔伊访谈·小说和时代】
我望着手里的稿纸,还是忍不住嘀咕了句:
“可是我们这是写小说,不是讲哲理啊,乔教授。”
乔伊没马上回应,只是微微一笑。
她今天穿得很简单,灰色针织衫,短略带点自然卷,像谁刚从图书馆拎了几本厚书回来。
“那你知道,”她语气带着点调侃,“o年大家都在看什么样的小说吗?”
我挑眉看她:“什么样的?”
她随手拿起茶几上的终端屏,点了几下给我看——果不其然,界面上都是一些我根本没法一眼看懂的东西:
全息沉浸式阅读界面、立体分支式剧情、ai协作互动剧本、情绪同步器、身份代入模拟……
“现在的小说早就不是纸上故事了。”她说,“它是体验。是一次情绪迁移,一次系统级投射。”
我啧了一声:“这还是小说吗?”
她笑了:“是啊。但它更像‘事件’。”
“一个人进入故事,不再是翻页,而是打开一个环境,然后‘生活一段’,再退出。”
我看着她,忽然有些感慨:“还真是”
她缓缓说道:“有些东西你越写得快,它越没分量;可有些东西,你写得慢,读者反而会停下来——不是因为他们耐心多,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被认真对待’的情感。”
“就像我们当年做板报。”
“当年谁在意‘干涉图样’?可等你讲清楚了,大家都记住了。”
我点点头,忽然觉得心里那个纠结的结松了不少。
“那你说——我继续这么写,是对的?”
乔伊把茶杯往前推了推,声音低下来:
“你看到了明天,也还记得昨天。”
“你不就是——走在前面的吗?”
我望着她,忽然就笑了。
“没错。”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请大家收藏:dududu重回高考当状元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