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眼睛亮了一下:“当然记得。”
“穿长裙,头总是松松地挽着。”
“她进教室时高跟鞋踩在木地板上会‘哒哒’响,喜欢在阳光午后弹一段没人听懂的琴曲。”
我笑:“她讲视唱练耳的时候我们都快睡着了,还非得让我们记住《欢乐颂》是谁写的。”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音乐课就是摸鱼时间。”
“写情书、换磁带、偷偷背化学公式……”
“但后来才知道,”乔伊轻声接道,“有些歌,一听,就是一辈子。”
我叹了口气:“我们不是在听旋律。”
“是在听当年的自己——那个听歌的时候还不懂事的自己。”
“对。”乔伊点头,“你记得的不是旋律,是阳光照在你桌面上的倒影,是那节课你偷偷画的小星星,是她托着腮说‘这歌好听’的样子。”
我抬头看她:“可现在,孩子们还学唱歌吗?”
她收回目光,轻轻摇了摇头。
“音乐课被合并成‘创意素质模块’了,美术课也变成了‘视觉逻辑实验’。诗词鉴赏得交‘ai生成对比分析’。”
“我看到三岁孩子在写代码,五岁能搭建模块算法,但他们听不懂《月光曲》为什么让人心疼,分不出《送别》和《鲁冰花》哪个更让人想家。”
“这不是他们的问题,”她轻声说,“是我们的世界,走得太快了。”
“城市没有夜晚,只有灰光;人们不打电话,只推送。科技飞了起来,人心却空了下来。”
“我们明了量子网络、Ω装置、亚时空同步……但我们没再明一歌。”
她看向我,像在问,也像在提醒:
“你说,如果没有音乐,人类的历史能完整吗?”
“如果没有美术,人类能理解‘存在’是什么吗?”
“没有科技,人类是落后。”
“但没有音乐——人类,是没有灵魂。”
我久久没有出声。
最后,她轻轻地说:
“Ω系统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许永远说不清。”
“但我有时候怀疑——它不是来解决穿越问题的。”
“它是来观察文明的‘沉默处’。”
“而音乐,就是沉默中的回声。”
她看着我,笑了。
“所以啊,如果你还在听歌——哪怕是老歌、磁带、p,哪怕歌词你早背不住,旋律也早不新。”
“别觉得幼稚、俗气、过时。”
“你听的,不是旋律。”
“你听的,是——那个你,还活着。”
有读者问我:“你真的是来自o年吗?”没错,我和乔伊,确实来自同一个时代。
这部作品,就是在她的讲述中一点一点拼出来的。她讲,我写。每写完一章,我们都会坐下来一起讨论。
有时候,她看着屏幕,轻轻摇头说:“再好的小说,也还原不了当时的真实。”
所以你会现,某些章节后,我会补上一些注释、回忆片段,甚至直接插入她的话——
那是她补充的细节,也是那些无法被文字完全复刻的部分。
因为她经历过,我只是记录者。
我尽力把每一页都写得准确,但有些东西,必须由她的声音亲自讲出。
只有那样,读者才能更完整地看见:那段青春,那场命运裂缝的真正全貌。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请大家收藏:dududu重回高考当状元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