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儿,我不是空气。”
而乔伊,第一次看他时,不是因为别人提起,不是因为修收音机,也不是哪个笑话,而是因为——他为自己唱了一歌。
她忽然明白,在这个喧嚣的青春舞台上——不只有天赋和光环才值得注目。
有些人,只靠一句不准的歌词,一句胆大的“我来试试”,就能被你记住。
而她,也被记住了。
那一刻,她不再是“穿错时空”的旅客。
她,是那个坐在课桌前、听见一个男生用不完美的声音唱出青春心事的普通女孩。
陈树不是在表演。
他是,在喜欢。
——在那个属于他们的oo年秋天,他用一老歌,把自己唱进了她的心里。
【王昭登场·不争而胜】
掌声还没落下,王昭站了起来。
动作不快,却像定好节拍的鼓点,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她没有摆出谁都欠她一个掌声的架势,也没有笑得过分张扬,只是微微一笑,淡定得像一杯刚泡好的乌龙茶——不烫嘴,但回味绵长。
她身上那种“舞台感”,在那一瞬间彻底觉醒。
从高一开始,音乐课就是她的地盘。老师说“来一个试弹的”,她永远是第一个站起来的人。不用预热,也不紧张。她就是那种——天生知道光打在哪、人看哪的人。
但今天有点不一样。
马星遥那《童年》,唱得教室落针可闻;
陈树的《挪威的森林》,虽然音不准,但唱得一句句像在告白。
王昭知道——舞台,稍微偏了一点。
她不会争风头,但她也绝不会让自己被忘记。
“老师,我来一。”她开口,声音不高,却让人立刻安静下来。
音乐老师像得救了一样连连点头:“太好了,王昭压轴,再合适不过了。”
那一刻,几乎全班都坐直了。
王昭走向钢琴,动作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她掀开琴盖,没选伴奏,也没让人打拍子。
“我要边弹边唱。”她说。
她轻轻摘下右耳的那枚小贝壳耳钉,放在琴盖上——啪的一声很轻,但像一场仪式,告诉所有人:
注意——我要开始了。
旋律响起,是《信仰》,张信哲的歌。
乔伊心里“咯噔”一下。她知道这歌的难度:跨度大,情绪深,节奏还贼难拿捏。选它,不是秀技巧,是下战书。
王昭弹得不快,声音也不急。
“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月光,想起你的脸庞……”
嗓音清澈,不甜腻,也不做作。没有哭腔,没有颤音,但你就是听得出:她在唱她自己。
她没有像马星遥那样勾起回忆,也没像陈树那样博情绪。
她就站在台上,拿歌当信件,一句句投进每个人心里。
“我那么多遗憾,那么多期盼——你知道吗?”
这一句,轻轻唱出,像从心底割下来放到琴键上。
乔伊第一次明白,王昭不是那种“所有人都喜欢”的女孩。
她是那种——你以为她不会受伤,其实每一步都带着锋利的克制。
她强,不是因为她不哭,而是她知道:台上哭,是浪费了舞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琴声停下,她站起来,没说感谢,也没鞠躬,只是扫了一眼教室。
目光最后停在张芳身上,不挑衅,不避让。
她像在说:我没来抢灯光,我本来就在这光里。
短暂的安静之后,掌声响了起来——不是配合,而是自内心的佩服。
“她不是来上课的,是来封神的。”
“边弹边唱还能唱成这样……服了。”
“她是真会用舞台的那种人。”
音乐老师也鼓掌:“这节课,王昭上了一节‘怎么表达自己’的示范课。”
而她,没有回应任何赞美。
她只是淡淡一笑,转身走下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