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三国]据野史记载…… > 6并非纯孝霍含章(第1页)

6并非纯孝霍含章(第1页)

袁绍与袁基入室密谈,话题中心的八岁小儿袁珩理所当然地什么都不管。

蔡琰明日便要随蔡邕离开颍川,素来故作老成的蔡氏淑女破天荒有了小孩的样子,抱着袁珩含着眼泪,问蔡邕:“父亲,昭姬不想走,可以吗?”

蔡邕:“……”

蔡邕尽可能心平气和:“那你以何身份留在颍川呢?”

蔡琰想了想,结合实事灵机一动,超大声地说:“荀先生膝下尚无子嗣,父亲可以将昭姬过……”

话还没说完,就被袁珩捂住了嘴。

蔡琰有些控诉地看着袁珩。

袁珩绝望了:蔡琰啊蔡琰,你没看见你爹已经在找教刑尺了吗?!

一顿鸡飞狗跳之后,蔡琰的手心跟眼睛一样红,她看着袁珩,要哭不哭:“阿珩,你会与我通信吗?”

袁珩用力点头:“当然!”

袁珩也舍不得蔡琰,毕竟蔡琰真是个非常聪明有趣的朋友,还有点天然黑,最要紧的是她待她一片赤忱真心,小孩儿的友谊是最纯粹的。

这年头,许多人一别就是永别,袁珩却很笃定她们还有重逢的一天,所以压下不舍,变着法儿逗她开心,直到荀攸过来才作罢。

荀攸教导蔡琰一旬有余,除了第一日有些令人窒息,后头也惊异于她的资质——若说袁珩的聪慧体现在心性与政治上,那蔡琰便是所有老师都会喜欢的天选学术圣体,过目不忘只是她最基本的优秀素质之一。

知道蔡邕与蔡琰不日要走,荀攸特地过来了一趟,想带袁珩与蔡琰在颍阴县游玩。

蔡邕虽然比袁绍还要爹一些,但爹味与支持孩子增长见识并不冲突,自然没有不允的;只是他对好大女暴言要荀攸当爹耿耿于怀,含蓄表示“公达一个人带俩孩子太累,要不再找个有空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荀氏中谁有空带孩子?

荀彧。

——因为两家已经算好了良辰吉日,荀彧今日便得去郊外亲自猎一只活雁,行“纳采”礼。

媒人请的是颍川名士陈寔,老熟人了,曾经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联姻就是请的他老人家;难为老先生今年已经七十六高寿、在家颐养天年了,还得来做媒。

陈寔只在八月二十有空,按袁基的话来说:荀彧再不去打雁,就赶不上趟了。

袁珩:“……”

袁珩幽幽问荀攸:“先生,这不太好吧?”

言下之意:哪儿有未婚夫妻一起出游捉雁的?

荀攸笑眯眯地弯腰看着她:“且不说你是否真当他是未婚夫……叔父也不是那种有怪癖的人啊。”

袁珩心想,确实。

不然这根本拷不住,也太刑了。

荀攸怕小孩子不自在,又体贴地嘱咐:“当叔父是你兄长就好,若仍不适,便告诉老师。”

真是好扭曲的关系。

袁珩面无表情地“嗯”了一声,转头就去找蔡琰诉苦:“要不我跟你一道离开吧?”

蔡琰眼睛一亮,显然是心动了,但她还是很遗憾、很认真地劝袁珩:“听说你父亲拳头很硬、打人很痛,阿珩还是暂且忍忍。”

袁珩愣了愣,问:“哪个父亲?”

蔡琰:“……”

蔡琰:“袁公业世叔。”

袁珩“哦哦”两声,不再说话了,心里却不免打鼓——莫非袁基也有打小孩儿的恶毒嗜好?从前也没听说过啊……

她心事重重地跟蔡琰上了同一辆车,马车骨碌碌地往颍阴县郊的灌台而去。

今日八月十五,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有秋夕祭月的习俗,算是中秋节的早期雏形。

今年颍川有诸多清流名士在汉初古迹灌台设宴,待入夜后宴上赏月、饮酒、赋诗、清谈,这会儿宴会还未开始,却已有部分士人相偕同游,带家眷游览的也不少。

袁珩和蔡琰刚下车,就目睹了一场父慈子孝的动人场面。

竹林外站着一名衣着朴素、气韵不凡的中年男人,身前是一名男装的女郎,十二三的年纪,腰间佩刀,正恭谨敬重地听父亲训话。

不知她低声回了一句什么,中年男人脸色一变,当即挽起袖子从身后摸了竹杖出来,抬手就向女郎打去!

女郎一愣,而后利落干脆地跪下,声音大得附近几十个人都能听见:“父亲若要责罚,贞谨受之!”

说罢,又红着眼看向她的父亲:“贞虽言辞悖逆,却是忧心父亲名声!父亲乃邺县名士,怎能不顾祖上清名与那张让有牵扯?今日就算被您打死,贞也必要以死相劝,方不堕我霍氏忠节!”

她说得铿锵有力、悲壮慷慨,围观之人无不赞叹动容,又因提到臭名昭著的士人黑榜top10之一张让,不少士人很自来熟地过去劝中年男人别打孩子。

毕竟他脸色实在是很难看,感觉随时都能暴起杀人。

袁珩与蔡琰站在车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全程,就连荀攸与荀彧也突然对拉车的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莫大兴趣,一个麻木地喂草,一个机械地梳毛,耳朵却齐齐对准了那边的闹剧。

袁珩低声问:“邺县名士?”

荀攸也低声回答:“应是魏郡霍岭,霍叔越,先祖是桓帝朝忠臣霍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