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梁拿了两本连环画递给袁帅:“我下午刚在新华书店买的,帮我寄给她吧。”
袁帅:“你不写几句话吗?”
孙梁挠挠头:“我最怕写信了。”
元今瑶收拾了一盒扎头发的橡皮筋:“我明天早上再把它和信一块给你。”
“那你早点,我怕褚叔叔一早就出门了。”
这话还真说着了,翌日一早,褚辰便开车去了国际饭店找张明河。
张明河看看表,没想到他会来这么早,打开门,让人进来,道了句“稍等”,去洗漱了。
褚辰打开公文包,掏出纸笔,开始修改民意调查表。
等张明河洗漱好,穿戴一新站在他面前,褚辰的表格已经修改完毕,只等再重新抄录一遍便好。
张明河探头看了眼,惊讶道:“你做这个干嘛?”
褚辰将沪市缺房的现状一说,张明河便明白了,抽出他手中的表格,大意看了遍,赞道:“很详细。”
基本信息、购房需求、购房预算、房屋偏好、区域与配套,每一条下面都分的好细。
将表格还给褚辰,张明河转了转腕上的表:“想吃什么?”
“就在酒店餐厅随意点些吧。”褚辰说着,将表格装进公文包,掏出一个锦盒给他,“一个小纪念。”
“什么?”盒子一打开,东马沉香特有的类似薄荷的清新凉意便散发在鼻端,再闻有一股淡淡的乳香味儿,柔和细腻,还带着一丝淡淡的甜。“沉香珠串啊,这品质可不便宜。”
“没要钱,一位马来西亚华侨送的。”
“谢了。”张明河戴在腕上欣赏了番,随即提来几个礼盒给他,“给你爱人、你闺女你儿子的。”怕褚辰不收,他又道了句,“回礼!”
褚辰随意打开一个礼盒,是套金三件,项链、耳环、手镯。
看看克数都不大,褚辰便没拒绝:“先放这。走吧,去吃饭。”
张明河要了个包间,给自己点了杯咖啡、一碗瘦肉粥,几个素菜小笼和一个水果拼盘。
褚辰比较俗,他要的是包子、油条、豆浆。
“褚同志下乡的地方是凤山县清溪镇月湖寨吗?”
褚辰喝豆浆的动作一顿,随之笑道:“张先生对我的生平经历很感兴趣嘛。”
张明河捧着咖啡杯,毫不避讳道:“我听一位长辈说那儿的风景甚好。”
褚辰笑笑,放下豆浆,夹了包子吃。
没否认,那便是了。清了清嗓,张明河放下咖啡:“褚同志在月湖寨几年,可认识一位叫邱家梁的中年男子?”
褚辰惊疑地看向张明河,手里的包子吃不下去了。
张明河打开钱包,从夹层里抽出一张照片递了过去。
褚辰放下包子,拿帕子擦擦手接过来,只一眼,他便知道照片中的人都是谁了,月湖寨老屋阿奶收藏的也有一张。
那是邱家梁十岁时跟哥哥邱家栋的合影。
将照片还回去,褚辰打量眼张明河,跟邱秋是有些像,不多,邱秋的长相融合了宗敏和邱家梁身上所有的优点,更出色。
张明河脸上倒是有几分阿爷的影子。
“邱家栋是你什么人?”
“我阿爸,不过他现在不叫这个名字。”
褚辰理解地点点头,光看张明河回来后,先去了南京祭祖,便知大伯是顶替别人的名字、身份去的台岛。
到现在还不敢光明正大地认祖归宗,只能说明他的身份还不到公开的时候。
“邱家梁是我岳父,”这个没什么隐瞒的,一查便知,“1960年山林大火,他为救几个孩子……牺牲了。”
张明河捏着照片,不敢置信地看向褚辰,“他,27岁就走了?!”
褚辰点点头,“阿爷是72年被人害死的……”
第140章第140章季寒,怀疑
张明河怎么也没有想到,阿爷阿奶和二叔都不在了,只留下小妹邱秋。
“我能见见她吗?”
褚辰摇头:“她带着孩子们回老家苗寨了。”
“张家?”
“嗯。邱秋想等研究生毕业去研究院工作几年,辞职回去在县里建家制药厂,正好今年贵州那边允许农民分田到户,可以承包山林、坡地种植药材。药厂建起来,药材的用量极大,光靠她一个人承包山林、坡地种植药材显然不现实,她去苗寨,一是看望舅公他们,二是看看那边都适合种植哪些药植。”
“你都决定今天要走了,陡然改变主意,不会给邱秋带来麻烦吗?”
张明河:“阿爸职位不低,我过来台媒那边有关注,确实不适合去贵州。她不能因事回来两天吗?”
“你以后不回来了?”
“怎么会!”
“那又何必急在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