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1969年3月3日。全长110。6米、总重3039吨的土星5号+阿波罗9号组合体准备就绪,3名宇航员在火箭头部的阿波罗9号指令舱中半躺,静静地闭目养神,等待发射倒计时结束的那一瞬间。“。。。5,4,3,2,1,0,点火。”土星5号的第四次发射任务(AS504)、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始。和去年的第三次发射相比,阿波罗9号上面的配重模型更少了,宇航员登月预备使用的宇航服和登月保障背包也配上了。在太空中,阿波罗9号的宇航员测试了登月保障背包,带上它出舱在太空中
飘了一会儿,并测试了把固定在飞船屁股的登月舱解脱、让登月舱漂移到飞船头部、掉转头与指令舱相接。
这套复杂的登月舱解脱转移掉头连接动作是阿波罗飞船最让人放心不下的设计,这个设计在阿波罗9号上面测试通过,那登月计划就迈过了最难的一步。在阿波罗9号之后,下一枚土星5号的任务是“登月彩排”,阿波罗10号飞船携带全套登月能用的设备前往月球,在极低轨道环绕月球飞行,然后返航。再然后就是阿波罗11号,正式载人登月。阿波罗9、10、11、12号都计划在1969年内发射,也就是仅仅一个阿波罗计划,美国在一年内就要往太空打总重12000吨的四枚火箭,把43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4套奔月火箭+飞船结合
体)。
为什么阿波罗12号也在1969年内发射?阿波罗12是预备方案。万一阿波罗11号登月失败了,就发射阿波罗12号接着来,一定确保美国实现肯尼迪在1961年说的"我们要在60年代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美国一枚土星5号往近地轨道运送的载荷,就比我们1968年全年发射上太空的载荷还要多。是这样吧?"在土星5号发射成功之后几个小时,钱学森就看到了美国电视的报导。
屠守聘:“岂止是比我们全年还多,是两倍。一枚土星5号的运载能力,是我们1968年全年12枚运载火箭总运力之和的两倍。”钱学森:“美国人就是这样,有钱。”一一中国在1968年进行了13次航天发射,成功12次。但这12次往太空送的并不都是“大家伙”。大家伙是2艘载人飞船,每艘飞船8。6吨,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空间站是1967年下半年发射的,还有一枚通信卫星和一枚出售给欧共体的"欧洲风云"是用长3捆发射的,火箭是大家伙,但卫星没多重一一要先发到近地轨道再转移至同步轨道,因此不知道是该算等效近地运力还是算卫星净质量。其他的8次航天发射,都是中小型火箭发射。但是中国现在的航天技术,似乎并不应该只用火箭的个头和年度发射次数来衡量。在运载火箭方面,去年底发射成功的长征4运载火箭,其实是当今世界LEO运力质量比最高的运载火箭。第一级4台97。5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总推力390吨,火箭总重285吨,近地轨道(LE0)运力6。2吨。在长征4号基础上还可以各种搭积木,发射同步卫星就增加个远征平台(模块化的第三级),发射大卫星就捆绑助推器。技术更先进、更大的运载火箭也在做前期规划了。当钱学森理清项目进度,确定“大火箭”的首发试射时间最快也要19751977年之后,果断让项目组在设计的时候以“发射场在海南岛"来确定设计细节
和一些小参数。
钱学森也是能看到未来文件的。。。而且中央经过反复讨论,认定越南战争的最佳结束时间应该是19741975年。不管美国人自已有什么想法,反正中国是打算这么当“导演”。在航天器方面,1969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要发射V1。0版的定位卫星了。CCD成像、数码传输的照相侦察卫星,“大炮筒"预定在1970年升空,但是1969年还有一枚"小炮筒”(Beta1。1)要发射。和1967年下半年发射的Beta1。1版小炮筒相比,这一枚卫星的光学系统没有大
变化,但是CCD的像素从256X256扩展到800X800。
最后当然是现在美国也渐渐发现“很不简单"的空间站。不过空间站一一在第二次航天员空间站生活测试结束后,测试结果似乎与之前的理论推算有点儿距离。“这是空间站补给物资消耗的情况汇报。”
“为了支持28天生活测试,我们往空间站里送了足以支持航天员60天生活的补给品。当测试结束时,这些补给物资消耗了。。。57。5%。”钱学森:“也就是说,比预计的消耗量要大。”王希季:“然后就是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身体状况在空间站时没有问题。落地之后,航天员的身体,嗯,平衡系统、肌肉控制系统、内循环系统、它们发生的变化,与之前航天医学中心的估计还是略
有些出入的。
钱学森翻到项目总结的“航天医学"方面。航天员上次、上上次,在太空中呆的时间是5~7天。落地时地面人员找到飞船打开舱门,航天员扶着出来就可以了,甚至航天员在地球呆了一会儿,感觉不用扶自已走两步都没问题(当然被医生阻
止了)。
在太空中呆了28天的航天员,哈,担架抬出来的。王希季:“汇总这一次太空生活的报告,修正了许多之前的估计。当然这只是28天的,未来三代空间站我们可能要做90天、180天的生活测试,那时候获得的数据会更准确。。。但是,载人火星计划,
恐怕我们估计得太乐观了。
钱学森:“300多吨的远征飞船怕是不够了。”王希季:“是。当做长时间太空飞行时,维持人体机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复杂。不是远征飞船总重300吨,恐怕,去除燃料之后的飞船净重就要有300吨。”钱学森:“那飞船全重就直奔七八百吨去了。太夸张了。我们还是先不要设想火星飞船的具体结构,这应该留到10年后、20年后,用那时候所掌握的技术再进行设计。而且,空间站不只是为这个
计划积累经验,它还有好多别的事要做呢。
“达瓦里希,米申,你现在还好吧?"钱学森拨通了与苏联航天系统的专线电话。在科罗廖夫逝世之后,苏联最大的航天设计局一一OKB1“科罗廖夫设计局"的扛把子就是瓦西里米申。米申:“钱,我现在很好。你一定是看到阿波罗9号的新闻了,来问我们一些问题的吧。”钱学森:“苏联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了?”米申:“暂时,我是说暂时,还没有什么可说的。”
钱学森:“你一定有一些什么可说的,只是不愿意告诉我。”“噗,“米申在电话那头笑了,“看来我是该坦率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进展,我们做了一些事,但不属于进展。”钱学森:“您的意思是,。某些事情,失败了?”米申:“别说了别说了
大约三个星期前,1969年2月21日。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东110号发射台。一枚巨型火箭在寒风中立。土星5号全长110米,这枚巨型火箭没比土星5号小多少,全长105米,而且,这枚火箭的底部直径比土星5号还大,就像一枚竖直指向天空的钉子。OKB1设计的N1巨型运载火箭,最初由科罗廖夫提出研制,科罗廖夫逝世后,它的设计工作由瓦西里米申领导完成。土星5号的第一级推力3400吨、火箭重3000吨,N1第一级推力高达4590吨,火箭总重2750吨。在马斯克的完全版星船服役之前,“世界起飞推力最大的航天器这一世界记录一直由N1火箭保持。为了达到这个前无古人的推力数据,N1火箭在第一级并联了30台NK15发动机,每台推力150。3吨。所以,即便它的第一级直径达到了17米(土星5号是10米),30台发动机仍旧是分内外两圈密密麻麻地布置在一起。米申自已也知道30台发动机并联的可靠性堪忧,因此它给火箭设计了足够大的余:即便有3台NK15发动机因故障停机,系统也可以关掉与故障机对称的1台发动机,保持火箭推力矢量平衡,然
后,剩下的24台发动机仍旧可以把N1送入太空。
由于美国真的在1967年拿出了土星5号并且成功打了出去,现在大家都明白“留给苏联队的时间不多了”。但苏联高层可不管自己起步太晚、不管自己在项目初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技术底蕴不够,总之,虽然时间不多了,可苏联还是想试试看能不能超车美国。
N1火箭就是这样造出来并且弄上了发射台。土星5号在地面测试时,造了个全尺寸的力学测试箭,把这100多米长的火箭组装起来,在发射架上起竖、放平、再起竖,灌水、颠来颠去、震来震去,直到确认火箭的结构没有问题为止
N1没时间造全尺寸的火箭进行力学测试,它只造了个1:4的缩比模型进行测试。就这样,N1火箭就正式生产了。2月21日,第一枚N1L3结合体上5号发射台,携带的L3登月飞船是一部模型。此外苏联的工厂里还有2枚即将完工的N1火箭。苏联现在也知道了阿波罗计划的大致时间表,他们的第2、3枚N1火箭预定的发射时间都是6月底到7月初。可是。。一切的前提是2月21日的这次发射要成功。只有顺利把登月飞船发射上天,第2、3枚火箭才可以再搏一把但很遗憾的是,第一枚N1火箭没成功。火箭点火后,前十几秒的飞行还是正常的。在第12秒,火箭自检系统发现第12号发动机关闭,于是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KORD)发出指令,与12号对称的24号发动机关闭。此时火箭还没有失控,还在继续上升。第25秒,2号发动机故障停机,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顽强工作,把第14号发动机关闭了。火箭继续上升。此后发生了什么就搞不太清楚了。现在知道的是,在第68秒,火箭的所有30台发动机全部关闭!而向地面传回飞船状态的无线电系统此时坏了,没报告火箭上此前发生了什么、自检系统到底检测到了什么信息以至于系统要向所有在工作的发动机发出关机指令。地面只通过遥测系统看见N1火箭
发动机的喷口突然全都不冒火了,但火箭也没有凌空爆炸,而是经过约两分钟的自由落体,在第183秒坠落地面,掉到了离发射台52公里的地方。
对了,遥测系统还发现,火箭大约在第38秒的时候,第一级似乎发生了火灾,即便在30台发动机全部关闭之后,正在自由落体的N1的屁股仍旧有火苗。到底N1火箭出了什么故障导致发射失败,现在还查不清楚,等苏军把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那摊零件废墟捡回来研究再说吧。N1火箭首射失败的消息没有对外披露。实际上N1火箭在发射之前也没有任何苏联报纸和广播做报道或者铺垫热度,这是瓦西里米申强烈要求的。看来,总设计师才是最知道自己的设计作品可靠性如何的人。钱学森:“你们已经确定了,美国会在7月底8月初实现载人登月?”米申:“是的,情报系统向我们透露的。”钱学森:“那么,。。你们的N1项目还要再拼最后一次?”米申:“恐怕会是这样。样”钱学森:“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放弃掐着阿波罗计划前一个月用N1再拼一次的想法,用1年左右的时间对N1做事故评估、全面回炉、改进,重建火箭全貌,然后再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