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 第110章 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第1页)

第110章 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第1页)

消洛霍以《静静的顿河》,将苏联文学抬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肖洛霍夫创作以“严酷的真实"著称。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作家全部的创作活动就是“正直地同读者谈话,向人们讲述有时是严峻的,但永远是勇敢的真实”。肖洛霍夫从来不把共产党人、革命者塑造成一贯正确、无所不能的完人,而是把他们作为真人的活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的作品中,有的革命者软弱胆怯,有的如彼得捷尔珂夫在虐杀战俘时

表现残忍,都一一在笔下呈现出来。

不过,在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因《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肖洛霍夫也是苏联作家对帕斯捷尔纳克发起的大批判的组织者。这是他的本来面目,还是他作为苏共中央委员、苏联作协主席、文化部长不得不做的事?在访问中国期间,肖洛霍夫对中国出版《版日瓦戈医生》中文版一事,郑重其事地对沈雁冰和周立波提出来、最后又轻轻放下,很可能这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我无权干涉中国的文化事务,真的无权,肖洛霍关摇头说道,“这是真话。”沈雁冰、周立波:.(懂了)肖洛霍夫:“只是,希望这种事情不会最后演化为中国上上下下对苏联的敌意,虽然一本书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许多小事累积在一起,或许就会产生质变。”沈雁冰:“分歧不是一拍两散,最近两国中央喉舌也没那么大的火气了,一些以前达成共识的东西也重新拿出来讨论或者实施了,我想中苏两国关系的前景还是好的。至于这边,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

学的翻译作品,它就是文学作品,我们不拿文艺作品作为政治武器。

肖洛霍夫:“如果这样那就最好,我也希望我此次中国之行只是探讨文艺创作,而不是完成政治任务。沈,我也关注了你们最近10年,或者15年来诞生的文艺作品,包括但不仅限于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电影,。。。你们对1949年以前的题材设立了禁区吗?

沈雁冰:“我们在任何题材、领域和任何时间段都没有设立禁区。”肖洛霍夫:“你们的文学作品以各种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的批评著称,但全都集中于当代,也就是讽刺正在发生的事,而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和这完全不一样。”

沈雁冰:“也有过一些批评的声音,但缺乏知音,没有共鸣者,自然就消失了。一本书没有什么受众,就没有人买,这样的作者就被市场淘汰了。”肖洛霍夫左手扶着脑门哭笑不得“嘿市场。。你们中国人沈雁冰笑道:“文艺不能全交给市场,但在某些方面,市场说话比领导说话管用。你创作出一个作品,形式不明所里,内容哭哭啼啼,主旨阴阳怪气;别人的作品,立场戳在群众这边,三观立起来

了,内容从头爽到尾,你说人民群众会选择哪个。

周立波:“这时候如果有人想从中作梗,他反而要偷偷摸摸借用政府权力这样的非市场的力量,对抗市场,或者编造数据支持自已的论点。”沈冰:“因此也不是我们没有红线,只是这条红线不是由领导或者政府部门颁布的,而是存在于受众的心里。而创作者自然也知道受众的心里存在这条红线,他们会知道该怎么办。”肖洛霍夫:“看来,这就是许多苏联、波兰、民德、捷克的文艺界人士和科学家喜欢长住中国的原因吗。”周立波:“嗯。。文艺界人士我认识好几个,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科学家,科学家来中国本来就是合作搞项目搞研究的嘛,当然得长住中国了。”肖洛霍夫:“不,有的与中国合作的项目,苏联一方的专家其实并不需要一直呆在中国,可他们就是写报告说中国需要他们,说这个项目的中国人太笨了,没他把关肯定完成不了,他要每周都巡视,

或者他要每关都监督,甚至还要。。。总之一个意思,他要一直住在中国。

周立波摊手:“如果您说的是真的话,这个,可能,或许,的确如此吧。”

肖洛霍夫都对中国的文化界说这种事了,一一所以这类事在苏联真不是个别现象。凡是中国和苏联合作建设的项目,比如聘请苏联科学家设计一些东西的、从苏联购买了复杂设备需要高级工程师跟进的,这些苏联专家到了中国,没多久就会打报告回国内:“和我们合作的中国人太笨啦!”“不行,我得长期留驻在这儿,要不然我怕项目翻车!"一一对口的中国单位就默默背起了这口锅,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一切。肖洛霍夫回国,他的中国之行算是对苏共中央有了个交代,毕竟沈雁冰亲口说的“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作品,它就是文学作品,我们不掌文艺作品作为政治武器”,这可以等同于中国官方的明

确承诺。

不过,肖洛霍夫来中国可能只注意到“已经发生"的事,没注意到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北京航空学院选修俄语的67、68级学生可能没意识到,他们的俄语老师可不仅仅是个教语言的中年妇女,还是个大诗人、作家。

莉娜科斯坚科,1930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苏联高尔基文学学院,文学硕士。她在高尔基文学学院学习时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这些诗词被定义为“乌克兰新派抒情诗”,在五十年代后期就被苏联文学界誉为青年女诗人、诗歌界新星。科斯坚科的诗歌融入了大量格言、口语和谚语,融梗融得特别好,这是最大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并且她还经常在诗歌中批评苏联的公权机构。于是在1965年,科斯坚科喜提乌克兰共产党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书记瓦连京马兰丘的黑名单待遇,接着她的新诗集《永恒之河的岸边》也被禁止出版了。从1966年到1968年,苏联所有的文学报纸、杂志和苏联媒体没有提到一次科斯坚科的名字,也没人邀请她参加任何作家活动,用现在的话说,科斯坚科被封杀了。被封杀的莉娜科斯坚科就到了中国,在北航谋了个给一、二年级本科生教俄语的工作。但是在中国科斯坚科也出版不了诗集。中国谁看俄语诗歌集啊,除非翻译成中文。不过科斯坚科不在乎,用她的话说,“我虽然只能在抽屉里写作,可我乐意,毕竟在这里没人管我在纸上写了什从1968年起,科斯坚科开始写一部新的诗集,或者说是一部分篇章的长诗一一《十七个人的十个故事》。写到1969年,她突然又改了注意,决定以诗集为基础核心,写一部长篇小说:《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小说的主视角是一名基辅街头的精神病人,真正意义上的那种精神病。没人知道他从哪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现的。精神病人喜欢用怪异的眼神看人,说一些不着调的话。比如看着一名胖嘟嘟的小孩,他会说:“可怜的孩子哟!五天前你家吃完了最后一块面包,三天前你母亲的乳汁干,现在的你,生命悬于一线,你的未来我无法看到,我只能为你献上虔诚但可能并

么“。

无用处的祝福!

比如看着两名下班在街边散步的情侣,他会冲上去十分焦急和慌张地说道:“不要把粮食交给契卡!不要把粮食交给契卡!快藏起来,否则你们无法度过这个冬季!”。。总之,苏联的读者大致能猜到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的,就是32~33年的“粮食供应不足"时期嘛。旁人看精神病人的的视角、精神病人自述的视角交叉在一起,旁人看精神病人时是文章精神病人自述时是诗歌。“莉娜老师,您这部小说,啊不,小说和诗歌的混合体,看起来有点像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意思。不过,说的不是同一件事,苏联这件事看起来更不可思议,啊,当然,可能是我对苏联历史不够

熟悉。。。

“虽然我也不太熟悉历史,但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和里面的诗歌都写的挺好的,莉娜老师,你真厉害!”

科斯坚科的中国同事一一在俄语教研室和她一样带俄语课的老师,看懂了科斯坚科的小说。教研室的同事读完了科斯坚科的小说之后觉得大为震撼,于是纷纷干起了义务劳动一一帮科斯坚科把《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翻译成中文。科斯坚科是到中国后才学了点汉语的,平时上课是全俄语教学偶尔夹杂几个中文。但在教研室里是有中国籍的俄语老师。第一语言为中文的教研室同事们执笔翻译,精通俄语略通汉语的科斯坚科把

关,这种合作方式的效率很高,这篇10方字的长篇小说很快翻译出了第一稿(初稿)。

“这篇小说,10万字,差不多可以在《小说选刊》上连载,连载个四、五期就能登完,只是。”《小说选刊》编辑部,收到这份稿件的编辑嘀咕:“苏联真发生过这么惨的事吗?”编辑把初稿掌给主编看,主编也掌不定主意:“苏联自己是说过32~33年有一年多的粮食供应不足时期,但有那么惨吗?不会是过分夸张哗众取宠了吧?编辑回头问科斯坚科,科斯坚科表示这就是她的父辈的真事:她出生于乌克兰的勒日希夫,她那时候还不记事,但爸妈在3233年过饿,此外一个在集体农庄的叔叔饿死了。主编则把这篇小说上报给了中宣部。中宣部没等编辑要来科斯坚科的回复,就把回复发给了主编:作者描述的事实没有太大出入,立场方面建议不要采用太直白的和太激烈的词语,这方面可以小修改一下,其他的问题不大。

作者描述的事实当然没有太大出入,现在苏联大部分(年轻),人还以为3233年是“粮食供应不足时期",但是中央知道,这些其实在苏联的档案里是记录了的,准确地说应该叫做3233年大饥荒,不仅乌克兰,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饥荒现象。

一一建国初期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共有20万人,其中8。5万人是19321933年迁入中国境内的。如果在中国的苏联人写的是别的题材,比如卡廷森林,可能中宣部还会考虑暂时为这些事压一压文稿。但是32~33年这事儿,压住是不合适的。第一它的原始档案迟早会被解密,就算不解密也可以

通过广泛人口调查查出来。第二,乌克兰这件事也是促使中国方面在1959年后更加审慎地考虑和出台国家政策的原因之一。

1969年4月,《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1)刊登在《小说选刊》,计划是4、5、6、7月分四期连载完毕。至于单行本。。看小说刊登后的反响而定,当然,这单行本也是中文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