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四四四 吟到真詩喜欲狂(八) (第1/2頁)

加入書籤

明朝藩鎮肇於天啟朝,成於崇禎初年。

在崇禎十年左右,各鎮武將或是不聽調派,或是陽奉陰違,仍會被督師斬於陣前。而到了崇禎末年,鎮將非但不遵督師號令,甚至連聖旨都不管了。

到崇禎十八年這個原歷史劇本中不存在的年份,甚至連文官都不聽聖旨了。

這種情況,簡直就是國家覆滅的情形。

人人都存有這種怨念,反倒是皇太子朱慈烺已經很滿足了果然有了對比就有了心理平衡。

史可法拿到了督師湖廣的任命,袁繼鹹拿到了總督鳳陽的任命,馬士英莫名其妙拿到了南京兵部尚書的位置。至於何騰蛟則被往雲南當巡撫去了。

朝廷的這一輪人事任命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就連崇禎都看不明白兒子的這番調動。

“史可法是東林,左良玉也是依附東林侯恂出身,這兩人若是沆瀣一氣,如何是好?”崇禎在偏殿召見了自己的長子,直接問道。

“父皇,東林也並非鐵板一塊。”朱慈烺有了田存善在江南活動,對東林黨內部也清楚了許多。

東林以書院為起點,雖是南人為主的,但隨著勢力的擴張,勢必要引入其他地方計程車子。這些士子到了今日,也輪上了東林骨幹的位置,故而在東林內部也有地域之分。侯恂和史可法都並非真正的江南人士,自然是屬於東林中與黨魁不同的一派。

崇禎並不知道這些秘辛。不過還是自以為明白地點了點頭,道“史可法能制衡左良玉麼?”他只以為史可法與左良玉分立兩派。卻不知朱慈烺原本就沒考慮這個問題。

因為左良玉一死,楚鎮與東林的聯絡自然就斷了。

派史可法督師湖廣,只是一個表態。

如果史可法去了湖廣,自然是忠於朝廷的,是不相信謠言的。如果他不肯去,則表明他對“謠言”持肯定態度,那就是站隊問題了。這點任何一個江南士子都明白,所以只要史可法奉旨前往九江。東林黨內的分裂也就呈上桌面了。

馬士英前往南京出任兵部尚書這個實職,看似撿了一個便宜,卻是一面被人攻訐的盾牌。如此一來,黨爭造成的混亂就會更大,暴露出來的立場也就更細化。

更何況,朱慈烺看中的是這個人的斂財能力。

此人在崇禎五年巡撫宣府,到任才一個月就檄取公帑千金。饋遺朝貴。後來他被鎮守太監王坤告,坐遣戍。當時還頗有東林黨人為他鳴冤,說他被閹黨構陷。由此也可見黨爭時的黑白是多麼難以分辨。

如今江南陷入黨爭,肯定找不到幹活的官員了。這種狀態之下,明年的錢糧怎麼辦?朱慈烺可以放縱黨爭,但不可能拿自己的錢袋米缸開玩笑。所以就需要換個渠道保證收入了。

如果馬士英能夠拿出高於十七、十八兩年的錢糧,朱慈烺必定不吝嘉獎,保他不倒。若是他拿不出那麼多錢,王之心自然知道該如何處置,抄家滅門也怨不得別人。至於他自己是否明白自己的位置。就純粹看個人悟性了。

當然,馬士英跟阮大鋮關係極好。說不定阮大鋮還會在關鍵時刻再拉他一把。

只是這話不能跟任何人說,否則日後難免被人口水。

“馬士英雖非救時之臣,但他鎮守中都日久,保江南不受流賊蹂躪,也算是一員能臣了。”朱慈烺道“宋時宰輔非經地方守牧之職不可輕授,馬士英出仕以來,歷知嚴州、河南、大同三府,當可寄望。”

崇禎對馬士英幾乎沒有映像,聽兒子這麼一說,也覺得頗有道理。尤其是得知馬士英為東林所惡,崇禎更覺得將這麼一個人放在東林老巢是個不錯的主意。

“至於袁繼鹹督鳳陽軍務,主要還是為了配合蔣閣老治淮。”朱慈烺道“袁繼鹹久在江淮,為人清廉。治淮工程所耗銀錢動輒以十萬計,非此等忠正廉明之官不能出任。”

真正原因當然是袁繼鹹經過歷史考驗,絕不會在淮南做小動作,可以保後路無憂。當然,治淮需要分段管理,光是蔣德璟、張必謙實在人手不足。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