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百五十三章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一開始朱瞻基覺得蘇澤所說的不妥,有點與民爭利的感覺,朝廷怎麼能做如此強盜行徑呢。

可他細細一想,似乎只有蘇澤所說的辦法好像才能讓朝廷以最小的代價打通京畿一帶的交通。

承包給商人,收過路費,朝廷得了好處,連通了京畿一帶,商人也得了好處,可以收取過路費,從而謀利,其他交過路費的也得了好處,交通便利了,能運送更多的貨物了。

交通便利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朱瞻基自然也知曉其中的利害,越想越覺得這路得修,不但得修,還得修好。

略一沉吟,朱瞻基就將此事記在了心裡,準備回宮之後稟報上去,具體是個什麼章程還得看朝廷得意思。

反正朱瞻基是覺得,與其要修泥路土路,還不如用上水泥,只要水泥的造價不高,朝廷還是有餘力去承擔一部分的。

蘇澤倒是沒想那麼多,修不修路的全看朝廷的意思,他只管賣水泥就是了,修西山到京城的路是因為要運煤,可對於連通京畿一帶的交通蘇澤有些別的想法。

水泥路雖然要比泥路要好上不上,但蘇澤有些看不上眼,比起修水泥路,他更想修鐵路,只是如今沒那個條件罷了。

鐵路倒是能修,可造不出來蒸汽車,修出來也是白搭,之所以提及讓朝廷來主導修路一事,完全就是想探探路,若是商人承包修建水泥路做的不錯,那麼日後修建鐵路什麼的也可以承包出去。

在清風縣他是沒這個機會去試驗的,整個清風縣都算是他的,他就是最大的商人,清風縣就那麼丁點大的地方,能有多大的工程需要承包出去?

提了一嘴修路的事情,蘇澤繼續帶著朱瞻基往外走,也懶得騎馬和坐馬車了,反正也就幾步路的事情,他主要還是想帶著朱瞻基多看看,去看看百姓真實的一面,而不是奏摺上乾巴巴的幾行字。

蘇澤帶朱瞻基參觀的第一站便是西山的農業區,這時節雖然還不到播種的時候,但已經有很多農戶在田間忙碌了,主要進行的是犁地,修渠之類工作,為接下來播種做準備。

西山這裡的農戶成分很複雜,一部分是之前京城周邊的流民轉化而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礦上挖煤的,蘇澤也不勉強,而是在西山這邊給他們分了田。

還有一部分則是後來京城周邊幾縣沒地種的百姓了,一聽說西山這裡分地,還不收賦稅,很多百姓拖家帶口的就來了西山。

最後一部分則是清風縣人,清風縣這幾年大搞商業外貿,賺了不少銀子,很多清風縣的百姓在清風縣的工廠裡面賺了不少銀子,這銀子多了自然要想辦法賺更多的銀子。

當聽到蘇澤要在西山這裡搞一個農業示範區的時候,很多兜裡有錢的清風縣人都跟著來了西山想跟著筆小財,他們倒不是隻是單純為了種地,而是承包了一大片土地,自己當農場主。

清風縣的土地貧瘠,種不出來多少糧食,西山這邊雖然也很荒蕪,不過地還是要比清風縣的地肥沃很多的,所以西山這裡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種地方式,便是土地承包制。

你可以在你承包的土地上種糧食,也可以種水果,有財力的還可以搞大棚種植,蘇澤倒是樂見其成,他也很鼓勵這種行為。

原本荒蕪的土地已經被規劃出來大大小小的種植區域,田間地壟上不時都有人在上面穿梭行走,忙碌。

蘇澤和朱瞻基走田壟上,靜靜的看著這一幕,身後則是蘇五,餘佳等人遙遙地在後面跟著。

蘇澤大大咧咧的一屁股坐在了田壟上,指著田間忙碌的百姓對朱瞻基說道“你看,原本這裡是荒蕪一片,可經過了百姓的辛苦勞作,要不了多久,這地裡就會長出糧食。”

“雖然西山這裡的地頭幾年都是不用交賦稅的,可百姓種出來了糧食也不能全吃了,多出來的糧食他們會賣出去換錢,置辦家當,朝廷可以透過買賣將糧食收上來,充盈國庫,雖然看起來朝廷虧了,花了銀子買來了糧食,可咱們要看得長遠一點。”

“百姓們糧食種出來了,就能填飽肚子,從朝廷這裡得了銀錢,又能改善生活。”

“而百姓透過賣糧食得來得錢總得花出去吧,這銀子流通在市場上,被商人賺去了,朝廷再透過收商稅的方式收取銀子上來,朝廷也不會虧到哪裡去。”

“你之前擔心朝廷鼓勵商業,工業展,導致沒人願意去種地了,在我看來是不必要的擔憂。”

“無論貧富貴賤,總得要吃飯吧,只要人還需要吃飯,那麼糧食就是必須的。”

“而朝廷要做的,不是因為擔心沒人種糧食導致朝廷缺糧,壓制商業和工業的展,而應該讓百姓們看到種糧食的有利可圖。”

“以往朝廷收賦稅收的都是糧食,在我看來還不如收銀子,先是糧食不便儲存,其次便是運輸不便,賦稅收取銀子就可以從百姓手裡買糧食,而百姓看到了種地有利可圖自然就不用擔心沒人願意去種糧食了。”

“朝廷現在的政策雖然重農抑商,但也談不上有多大扶持,因為朝廷沒有給予農民福利,助推農業展。”

“與其擔心工商業達了沒人種地,朝廷還不如多想想如何助推農業展,保護農民的利益。”

說到這裡蘇澤搖頭不已,統治者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的初衷是好的,一是商人貪婪,狡詐,二則是古代統治者認為興商傷農。

古代統治者雖然重視農業,但這種所謂的重視,完全上升不到“扶”的地步。

因為封建社會沒有“給予農民福利、助推農業展”的動機和職能,關鍵也沒有這個能力。

個別地區,個別時段以及個別官吏,或許會有,但不具普遍性,倒是也有統治者會體恤百姓,免除賦稅之類的,可這完全起不到扶持的作用。

同理,抑制商業,也就那麼回事,既然沒有能力扶助農業,那自然也沒有能力抑制商業。

頂多搞點兒流於表面的整改運動,商人不許衣綢、不能乘馬、不得為官。

但時間長了,也就該啥樣就啥樣,商人有錢了,照樣歌照唱、舞照跳。

久而久之,重農抑商也就成了一個笑話,壓根沒起到半點作用,農業沒有展起來,商業也沒有展起來。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yeguoyuedu 】

蘇澤能理解古代統治者重農抑商的想法,甚至在蘇澤看來,重農抑商不止是統治者的必選項,而且是社會和民眾的潛意識,是生產力不達的必然選擇。

俗話說的好,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但古代工業,是嵌入到了農業和商業之中的,雖然工商業往往並提,但工業更多地融於農業。

每年九月以後的農閒時節,農民會從事一些諸如食品加工、紡紗織布、農具修理、製革製陶以及貨物運輸等工商業活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