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第1页)

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第1页)

就在希芙还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周围的画面再次变化。

这一次变成了地心之战!

希芙这才知道,地心之战是何等的惨烈!

对于地心之战,希芙所知的并不太多。当时她已经离开阿斯加德了,所以情报有点不通畅,她当时只知道,托尔突然调集了一支联队的阿斯加德军团进入了地球,最后回来的人,只剩下寥寥几人。

这件事在阿斯加德震动非常大。

要知道,阿斯加德很少出现这样的伤亡,以往的军事行动,阿斯加德不说零伤亡,但依靠无以伦比的机动性,以及强悍的士兵素质,阿斯加德在绝大多数战斗任务中,伤亡一直不高,这也是阿斯加德这个明明人口不多的国度,却可以保持万年以来一直维持战争状态的原因。

真的要是打一次仗,就要死一大批人,即便阿斯加德再好战,也会对战争成本望而却步。

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战争的本质向来都是利益冲突。用恩格斯的话说,战争一度是某些民族满足贪欲、获取财富的最重要的生活目的,恩格斯将他们称作野蛮人,在他们看来,进行掠夺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不过,聪明的政治家及军事家可不会盲目动战争,因为战争实在是一件太劳民伤财的事情,算不好这本经济账,不仅获得不了利益,甚至还会让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瘫痪。

打一场仗要花多少钱?

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国持续天的空袭行动耗费了o多亿美元;oo年持续两个月的阿富汗战争,美国单军费就花了oo多亿美元。始于oo年的伊拉克战争,不到两个月的进攻时间里,美国的成本支出在o亿美元到oo亿美元之间。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年的战争总成本接近当年度gdp的,为了准备这场战争,美国还将o的汽车生产能力转向了坦克生产。再到二战期间,美国军费开支进一步增加,顶峰年代,仅军费开支就占到了美国gdp的三分之一,年这个数字是,无论是总直接成本还是人均直接成本,美国的战争开支都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珍珠港偷袭事件后,美国再次加大了武器生产。年至年,美国只生产了辆坦克;到o年,美国生产了o辆;年,美国坦克的产量增加到惊人的辆。更宏观一点来看,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总共生产了辆坦克,作为对比,英国是辆、德国是辆。飞机也是如此,年产量最高的、这两年,美国分别生产了、辆飞机。再来看军队人员的扩张,一组数据对比极具代表性:年以前,美国军队人数一直没有过o年《国防法案》所规定的万人的一半,但到年,美军人数已经过了oo万人。除了直接投入到战争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消耗之外,战争还会让国家、政府背上军人退伍后的福利或补贴支出。在年的海湾战争中,有o万多名军人患上了与化学物质相关的“海湾综合征”,其中万多人长期致残。即使在战争结束年之后,美国政府还需要向o万名退伍军人提供过亿美元的补助、养老、抚恤金。

除了这些直接成本,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伤害更巨大,影响也更长远。

之所以要大力投入战争资源,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战争进攻方还是战争防御方,其进攻绩效或防御绩效都是进攻成本或防御成本的线性递增函数,即进攻成本或防御成本越大,进攻绩效或防御绩效就越大。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背景下,当战争一方在武器等资源方面持续增加投入,战争将走进另一个逻辑:非对称战争。简单来说,通过大量的军费支出培养起来的战争机器,造成对敌双方实力悬殊。美国作为军事强国,它越增加军费开支、扩军备战、明新式武器,就越能提高它的攻击威力,也就越能够在以强凌弱的非对称战争中取得越大的胜利,这在客观上鼓励了美国在世界上动用武力的欲望和意志。

战争的代价在战争的最后一枪结束后,还长远地影响着人们。这是斯蒂格利茨告诉我们的另一句话。

“柏林什么也没有剩下,没有住宅、没有商店、没有运输、没有政府建筑,纳粹留给人民的遗产……仅是若干断壁残垣……柏林如今只是一个破碎砖瓦堆积如山的地理坐标”,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这段话,无疑是对战争代价的最好注脚。

子弹不能用于再生产,战争只会摧毁资源。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o多个国家,o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因战争而死亡的人口过ooo万,亿人受伤。作为战败国,德国死亡士兵过oo万,平民约oo万,二战前,德国总人口约ooo万(吞并奥地利等地之后,自身有oo万左右)。近十分之一的人口因战争消失,大部分是青壮年。战胜国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苏联死亡人口过ooo万。每次战争的生,都会带来大量的伤亡。工业体系下,男性劳动力的缺失,基础设施、工业设备等资源的摧毁让战后的经济重建尤为艰难,再加上战时特殊的经济政策,不管是战败还是战胜国,都陷入了经济的困顿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阿斯加德来说,经济什么的,当然是无所谓。

毕竟祖先给他们打下的基础实在太过于牢固,后代怎么折腾,阿斯加德都不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而感受到困顿。

但人口确实是阿斯加德的硬伤。

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最深刻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争论许久都不能给得出答案。但是生物学家可以告诉我们,生存和繁衍是人类基础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活着和生娃。但是许多最新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种群体,两者却不可兼得。当寿命延长时,其繁殖力会相应减弱。先举出几个例子,比如狮子、老虎这样处于食物链较高位置的繁殖能力就弱,通常一年只有一个繁育期,而苍蝇蚊子,这样的低等生物却每天都在大量的繁殖。其实这也是自然选择中的优化模式。因为寿命长就不需要也没必要更多的繁育,而寿命短则需要不停的繁育才能保证物种的延续。对于苍蝇蚊子这样的低等生物,甚至包括哺乳动物中的老鼠,它们的生存威胁太大,一个个活到自然死亡的几率极小。而狮子老虎,包括人类,几乎都是可以活到自然死亡,在预期寿命中的意外死亡几率极小。现在,人类的预期寿命正明显延长,人类生育的需求和欲望却在下降,生殖能力也出现下降,其最明显的标志是精子数量的减少。在达国家,人们的寿命较长,但是生育率却在下降。寿命较短、儿童死亡率高的非洲国家,则是出生率最高、人口增长度最快的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展,尤其是城市人口的生育需求反而不断降低,这也是国家迫不及待开放二胎的原因。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老年病学专家汤姆·柯克伍德在当时提出了「一次性体细胞」假说。该理论称,人的身体机能会自然退化,这是因为每个人体内的能量有限,用它来修复受损的细胞、阻止衰老,或者把它保留下来用于繁衍后代,这二者只能选择其一。这个观点当时有一定的拥趸,但是很快就无人问津了。因为现代人类主要是生存威胁依然是肿瘤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这些疾病则被证实与基因和生活习惯相关。而这些疾病的获得与生育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寿命和生育,是被动的选择,而并非出于主观意愿的的选择。放弃了生育你不能活得更长,而放弃了长寿就可以生得更多,这更是无稽之谈。

存在即合理,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生物,都是经过选择留下的。哪怕是只能生存一日的浮游生物,也可以通过高的繁育获得延续。按照生存和繁衍的反比来分析,如果人类可以接近长生不老,那么生育的需求将趋向于零,甚至被禁止。因为人口只增不减,再多的资源也承受不了。说一个比较现实的数字,活到oo岁,那么生育孩子都已经是o年前的事了,而孩子成年也是o年前的事了。孙子,重孙子,太多级别后代的存在,维持家庭间的联系也变得非常难。

因为寿命长,教育就更有价值。寿命越长的种群,他们的幼崽就需要更长时间的获取培养,比如狮子老虎,大概在-岁才能独自生活,人类甚至要到岁才算成人。而那些低等生物基本上就是产下卵就不管了。

建国初期,中国人均寿命只有o多岁的时候,博士毕业o多岁,学的东西大都直接带入坟墓,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在o多岁就学好一门求生的手艺更为重要。而在o岁的平均寿命里,人们却能生出一大堆孩子。目前,由于社会的达,生出孩子也是从个月就有幼儿园可以上,离从前父亲教男孩干活,母亲教女孩家务的时代越来越远。孩子的培养更多地依赖社会,只有在什么都不懂的前年,是完全和家人在一起生活。曾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因为不生孩子可能面临种族的灭绝。现在,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生育,在越来越长寿的人类群体中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小。

阿斯加德也遵循这个定律。

因为寿命太长,所以生育率……一直很感人。

所以他们死不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