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七十章 再造大旗 (第1/2頁)

加入書籤

黨、塔二部那些老順軍佔了多數計程車卒何以剃降清?

不是他們不能戰,也不是不敢戰。

他們若不敢戰,不能戰,也不會在這三峽地區堅持抗清二十年!

究其根本原因,完全是因為絕望失去堅持下去的信心。

更直白的說便是不知為誰而戰。

大順亡了,他們還能為大明而戰。

大明亡了,他們為誰而戰?

這一幕不僅生在順營,同樣生在西營。

永曆一次次寒了西營將士的心,然而只要永曆還活著,西營將士依舊在晉王李定國指揮下與清軍奮勇作戰,哪怕退到荒外亦不言降。

可永曆的死訊同樣讓那些在雨林中堅持抗清復國的西營將士,為之喪失最後的鬥志和信念。

縱是李定國生前遺言寧死荒外也不降清,他的兒子李嗣興與蜀王劉文秀的世子劉震等人還是走上了降清道路。

一切,皆因不知為誰而戰!

但士兵永遠不是決定戰與不戰的人群!

軍官層的動搖才是推動集體剃的最後一環。

李嗣興、劉震等人“壟斷”了西營是戰是降的選擇權。

以黨守素、塔天寶為的軍官集團同樣“壟斷”了其部降與不降的選擇權。

在不降軍官被殺後,沒有選擇權計程車卒只能被迫隨黨、塔剃。

王五既殺了黨、塔絕了其部再次降清的後路,就必須為這些人指明一個方向。

也就是為什麼而戰。

否則這些人縱是願意再戰,軍心也不會太高。

先前救援劉體純便是王五給他們指出的目標,也是希望。

如今這個希望破碎,為了不讓劉體純之死影響軍心,進而動搖黨、塔舊部繼續抗清的意志,王五自然就要給出新的方向。

一個可行的方向,一個可以讓所有人為之奮鬥的方向。

這個方向又分短期與長期。

短期,就是尋找新的統帥。

眼下明軍之中能夠與劉體純並立的重量級人物無非三人。

一是李自成的繼承人——臨國公李來亨。

其以茅麓山為抗清根據地,軍民三萬餘,是迄今為止明軍實力最強的一部。

戰鬥力也是最強。

前年大破湖廣提督董學禮,斬殺清軍三萬餘的東線大捷就是以李來亨部為主力。

二是大順政權的“綿侯”、大明朝的“靖國公”袁宗第。

三則是曾經敢於挾持永曆的“南安侯”郝搖旗。

袁、郝兩部過去是夔東明軍實力最強、地盤最大的力量,現因接連敗於陝西清軍被迫退到黃草坪,元氣大傷,但殘兵應該還有兩三千人。

據馬昌元說,永曆朝廷派在夔東的監軍文臣洪育鰲,監軍太監潘應龍都在郝搖旗軍中,另外還有兩個朱明王爺。

因此,袁、郝殘部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其實比李來亨部大。

這三人無論哪一個,都足以代替劉體純成為明軍繼續抗爭的領袖。

成為豎立在夔東地區新的大旗!

長期方向則是王五毫無忌諱喊出的那句。

沒有朝廷,他們就再建一個!

沒有皇帝,他們就再擁一個!

有了朝廷,有了皇帝,就不是背裡莊房這支明軍殘部的希望,而是所有仍在堅持抵抗的明軍共同希望。

這也是為何王五聽說有定武帝存在立即無比重視的原因。

有清歷史,假借朱明後人起事比比皆是,每一次都能得到百姓的擁戴追隨,這說明朱明政權在民間還是有著強大號召力的。

一個假的朱三太子都能讓清廷寢食難安,況一個真的朱明政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