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四十一章 敵人的敵人是什麼? (第1/2頁)

加入書籤

王五是真的驚疑眼前包衣奴所說,因為這和他之前準備降清時的想法如出一撤。

但他知道三藩必反,這包衣奴又是如何曉得的呢!

鬼使神差的就問了一句辛亥革命是哪年。

這個內含無限可能的問題卻把那包衣奴給問著了,一臉迷茫的看著王五:“將軍說的這個辛亥革命是指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

王五察其模樣不似做偽,頓時去了懷疑,微一思索將這包衣奴帶到不遠處並未被火燒過的一間屋中。

又吩咐狗剩:“你和萬四守在門外,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進來!”

“嗯!”

狗剩啥話沒說,也根本不問五哥為何跟韃子單獨說話,去跟瞎子萬四低語兩句,後者同樣沒問原因,同狗剩一人執一刀守在了門外。

屋內一片狼藉,沒有屍體,卻有一地已經凝結的血泊。

王五隨手拿起一隻歪倒在地的凳子坐下,開門見山問那跟進來的包衣奴:“你憑什麼說韃子朝廷最忌憚的是吳三桂!”

“此事不是小人胡說,而是京裡很多人都在說,朝廷上下也都這麼說。”

許是被王五帶來單獨交談,塔阿拜心裡有了些底氣,說話不再像先前那樣害怕,彎著腰陪著笑臉道:“三年前先帝駕崩後,吳三桂領軍北上祭奠,結果將軍猜怎麼著?”

“嗯?”

王五眼一瞪,“再敢在本將面前賣乖子,本將把你攔腰剁了餵狗!”

“嗻!...是!”

塔阿拜叫嚇的不敢再兜圈,說是知道吳三桂要領軍進京祭奠先帝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是一片恐慌,當時都有不少旗人開始收拾東西準備逃回關外老家了。

“....太皇太后同輔臣大臣鰲拜、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等人,都害怕吳三桂是藉著進京祭奠先帝名義,趁機攻佔京師,因而鰲拜等人便以太皇太后名義下了道旨意不準吳三桂進京,只叫他在城外設棚祭奠,禮成後即走。”

說完,塔阿拜偷偷瞧了眼面前兇悍的明將,小心翼翼道:“將軍,難道此事還不足以說明朝廷忌憚吳三桂嗎?”

“還有這事?”

王五眉頭皺了皺,他真是不知道順治死後清廷就開始防著吳三桂了,印象中是康熙那小麻子親政後把吳三桂給活活逼反的,從而導致“三藩之亂”生。

後世有史學家認為康熙只要耐心等個幾年,熬也把吳三桂熬死了。

吳三桂這個領頭的一死,尚之信和耿精忠兩個小輩根本不敢跳,如此,何來打了八年的三藩之亂。

只能歸結於康熙太想有番作為。

跟崇禎有點像。

但照塔阿拜所言,順治剛死清廷就對吳三桂猜忌,甚至都不敢讓他帶兵進京祭奠順治,那吳三桂就是沒有反意,也會因為清廷的猜疑惶惶不安從而有了造反的念頭。

直到康熙一個衝動把戰火徹底點燃。

“將軍,不管朝廷是否猜疑吳三桂,也不管吳三桂對大清是否忠心,削藩都是必然的!”

為了讓自己的說辭更有可信力,塔阿拜竟論古談今起來。

說什麼自古分封到地方的藩王、封疆大吏一旦軍政皆抓,則大禍必定臨頭。

漢時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削藩引戰爭的活生生例子。

“皇帝若要有作為則必削藩,一旦削藩則戰事必定蔓延大江南北!”

甚至,塔阿拜還分析以鰲拜為的四大輔政大臣說不定就在醞釀削藩的事,但是因為皇帝尚未親政,此等大事他們不敢冒然推進。

成功,自然好。

可一旦出了差錯,掉的就不僅是他們的腦袋,更是大清的命。

“你的意思是說你那韃子小皇帝一旦親政,韃子朝廷就會對吳三桂動手?”

王五玩味的打量眼前這個包衣奴,小小包衣竟有這番見識倒是難得。

“不是會動手,是一定會!”

塔阿拜說清廷為何害怕吳三桂進京,還不是因為他平西王兵強馬壯麼!

眼下以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子精忠為的三藩各擁重兵,單吳三桂手裡就有漢軍旗兵53佐領,綠營精兵一萬餘,另有數萬未入兵部名冊的丁口精壯,整體實力比之八旗的滿洲還要強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