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致高王凌

加入書籤

高王凌:

看了你在《知識分子》上發的文章,覺得很有啟發。

我相信你的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1.在傳統社會中的中國經濟是一種為大多數人求溫飽的存活經濟。從它與環境、生產方式、思想文化的適應等方面來看,這種經濟是相當成熟而且完備的。

2.存活經濟的生命力。如你指出,清代的經濟不存在窮途末路的問題。在人口的壓力下(或曰生存的壓力下),這種經濟也能繼續變革,以延長其壽命。

3.存活經濟內產生的異己力量遭到政治權力的扼殺,如對工商業限制等。

這些觀點我都是同意的。有一些現象可以作為佐證:

1.馬克思說,資本是膽大包天的東西,而在傳統社會中國工商業者手中,資本是膽小如鼠的東西。北京城裡百年字號很多,要是在美國,百年字號一定會大得不得了,中國商人一般沒有把生意做大的膽子。可見傳統工商業的味道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不一樣,要放到存活經濟的背景下解釋。

2.積累。在中國積累不可能轉變為資本,因為都是生活資料的儲備(如你所言)。

3.回到第一個問題,在中國人一般不敢把生意越做越大,但是敢把地越買越多。買地和存糧食還是一個味道。

但是如果我全盤同意你的觀點,就不會寫這封信了。因為我不是搞歷史的,對歷史提出的問題全不是關於歷史本身,而是價值判斷。

1.存活經濟照我看來是很恐怖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一切政治危機要麼很無聊(立太子冊王妃之類),要麼很要命。……換言之,存活經濟不能感到任何問題的存在,一旦遇到問題就是活不活的問題。你是不是覺得很糟糕?

2.對付不了外族侵略。

3.我們還是把存活經濟看成存活文明比較妥當。在我看來,這個文明給絕大多數的人的只有一個生存機會,別的一概沒有,未免太少了。從歷史上看,其他文明在中世紀連生存機會都不是普遍提供的,比較起來劣於我們的文明。在近代之後,我們文明的惡劣之處就明顯了。我這種批評是基於人文主義立場,與歷史無關。

總而言之,我的疑難都不是對你的研究本身提出的,對於你的研究我執讚美態度——當然是外行人的讚美態度。我的問題是這樣的:對傳統的繼承問題早已超出歷史的範疇,而成為知識界普遍關心的問題。而當我們做價值判斷時,需要一種超出專業的立場,與方法論無關的立場,在這方面我想咱們是一致的。那就是放眼未來之時,對於後世的人們寄予美好的希望,希望他們得到更多的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所以我的態度是:同意你對存活文明的描述,不同意你對存活文明的評價。從方法上看,今日做事的人或不應該把傳統與現代分割;從立場上來看,此種分割必不可少。經濟學者應對現代中國的存活經濟背景有一深刻了解,而一般的文人則應對社會中瀰漫的“存活意識”,以滾水燙豬毛的氣概,狠狠燙它一燙。

此種議論無非是胡扯八道而已,以博我兄之一笑。

王小波 11月10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