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皇帝做習題

加入書籤

明末清初,有批洋人傳教士來到中國,後來在朝廷裡做了官。其中有人留下了一本日記,後來在中國出版了。裡面記載了一些有趣的事,包括他們怎麼給中國皇帝講解歐氏幾何學:首先,傳教士呈上課本、繪圖和測繪的儀器,然後給皇上講一些定理,最後還給皇上留了幾道習題。等到下一講,首先講解上次的習題——《張誠日記》裡就是這麼記載的,但這些題皇上做了沒有,就沒有記載。我猜他是做了的,人家給你出了題目,會不會的總要試一試。假如皇上不是這樣的人,也不會請人來講幾何學。這樣一猜之後,我對這位皇上馬上就有了親近之感:他和我有共同的經歷,雖然他是個韃子,又是皇帝,但我還是覺得他比古代漢族的讀書人親近。孔孟程朱就不必說了,康梁也好,張之洞也罷,跟我們都隔得很遠。我們沒有死背過《三字經》、《四書》,他們沒有挖空心思去解過一道幾何題。雖然近代中國有些讀書人有點新思想,提出新口號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我恐怕什麼叫做“西學”,還是韃子皇帝知道得更多些。

我相信,讀者諸君裡有不少解過幾何題。解幾何題和幹別的事不同,要是解對了,自己能夠知道,而且會很高興。要是解得不對,自己也知道沒解出來,而且會鬱鬱寡歡。一個人解對了一道幾何題,他的智慧就取得了一點實在的成就,雖然這種成就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於個人來說,這些成就絕不會毫無意義。比爾·蓋茨可能沒解過幾何題,他小時候在忙另一件事:鼓搗計算機。《未來之路》裡說,他讀書的中學裡有臺小型計算機,但它名不副實,是個像供電用的變壓器似的大傢伙。有些家長湊錢買下一點機時給孩子們用,所以他有機會接觸這臺機器,然後就對它著了迷。據他說,計算機有種奇妙之處:你編的程式正確,它絕不會說你錯。你編的程式有誤,它也絕不會說你對——當然,這臺機器必須是好的,要是臺壞機器就沒有這種好處了。

如你所知,給計算機程式設計和解幾何題有共通之處:對了馬上能知道對,錯了也馬上知道錯,乾乾脆脆。你用不著像孟夫子那樣,養吾浩然正氣,然後覺得自己事事都對。當然,不能說西學都是這樣的,但是有些學問的確有這種好處,所以就能成事。成了事就讓人羨慕,所以就想以自己為體去用人家——我總覺得這是單相思。學過兩天理科的人都知道這不對,但誰都不敢講。這道理很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怎麼成呢。

解幾何題和程式設計序都是對自己智力的考驗。透過了考驗(解對了一道題或者編對一段程式),有種大便通暢似的暢快之感。我很希望中國的皇帝解過習題,而且還解對了幾道。假如是這樣,皇帝和我們就有了共同的體驗,可以溝通了。程式設計也好,解幾何題也罷,一開始時,你總是很笨的。不用蒙師來打手板,也不用學官來打屁股,你自己心裡知道:程式死在機器裡,題也做不出來,不笨還能說是很聰明的嗎?後來程式能走通,題目也能做出來,不光有大便通暢之感,還感覺自己正在變得聰明——人活在世界上,需要這樣的經歷: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一件事,逐漸地對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從書上看到,有很多大學問家都有這樣的心路歷程。

但是還有些大學問家有著另外一種經歷:他大概沒有做對過什麼習題,也沒有編對過什麼程式,只是忽然間想通了一個大道理,覺得自己都對,凡不同意自己的都是禽獸之類。這種豁然貫通之感把他自己都感動了,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用不著什麼證明,必定是很聰明。以後要做的事情只是要養吾浩然正氣——換言之,保持自己對自己的感動,這就是他總是有理的原因。這種學問家在我們中國挺多的,名氣也很大。但不管怎麼說吧,比之浩然正氣,我還是更相信“共同體驗”。

歷史不是我的本行,但它是我胡思亂想的領域——誰都知道近代中國少了一次變法。但我總覺得康梁也好,六君子也罷,倡導變法夠分量,真要領導著把法變成,恐怕還是不行的。要建成一個近代國家,有很多技術性的工作要做,迂夫子是做不來的。要是康熙皇帝來領導,希望還大些——當然,這是假設皇上做過習題。

本篇最初發表於1997年3月28日《南方週末》。發表時題目為“共同體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