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明白乔伊为什么那么安静、那么规律、不打闹、不熬夜、不追剧——甚至连《流星花园》都不看。
她们以为乔伊是“学霸型孤冷天才”。
但乔伊其实是——一个“没有完全降落”的人。
她总觉得,她是一个暂时落地的航天舱,而不是已经建立起根系的学生。
每晚十一点,乔伊打开随身收音机,调到本地频道,听那些怀旧老歌、听老百姓点歌。
有人点《爱如潮水》,有人点《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她最喜欢的是那一晚,主持人放的——《青春纪念册》。
她靠在宿舍床头,小声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梦想,
有笑有泪有疯有狂,
我们都还在继续飞翔。”
她合上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井下的风声、冰场的光芒、楼顶的夜谈——就都来了。
oo年o月初·青华大学·学生宿舍楼下。
乔伊坐在宿舍楼外的长椅上,一条条地划着课表,一门门地对着教授名单,理性地计划本学期的所有必修课内容和节奏。
可这一切,她不是在准备上课。
陈树在桐山邮电学院的宿舍里,正在焊接他自制的“树二号”设备接收模组。
手机响起,一条乔伊的信息弹出:【乔伊:现在我们不是修轨道,而是拔掉“造轨道的机器”。】
陈树一怔。
几秒后,屏幕再次闪动:【我决定退学复读。】
【我要重新高考,选量子物理。】
他愣了十秒,手里的焊枪掉在桌上,“咝”一声火星四溅。
他喃喃道:
“她疯了……不,是她终于清醒了。”
这一整年,她都在“修正轨道”——从高考状元线,到原轨道重构,试图重新对齐o的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当她看清系统的“自动调轨”机制之后,她终于明白:“回不去不是问题,一直被‘别的人’决定去哪,才是最可怕的。”
她不想再纠结“回不回去o”,她现在想要:
“解构Ω,拔掉这台‘定义命运’的机器。”
她要用一个物理学者的身份,进入系统的源头。
可医学——即便是青华的——并不能给她这条路。
于是她选择了最极端,也最纯粹的一种方式:
“重考。”
“这次,我自己选专业。自己定方向。”
“你确定吗?”
老师翻着她的档案,皱着眉:“你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医学新生之一,青华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乔伊看着他,坚定点头:“正因为我不该来,才必须走。”
“我需要从一个真正属于我的,再来一次。”
王昭(桐山大学):接到乔伊的电话时,她手里正拿着笔记本在写广播剧剧本。她怔了一下,然后笑了:“你总算不是那个‘想回去的女孩’了,而是那个‘想守住所有人归路的战士’。”
张芳(北津大学):短信只有六个字:“你是我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