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火车驶离站台时,云蘅把窗帘拉开一条缝。窗外的风景渐渐模糊,熟悉的城市轮廓被甩在身後,像一场终于醒透的噩梦。
奶奶靠在他肩上打盹,呼吸平稳,蓝布衫的衣角沾着点麦田的泥土——那是她坚持要带上的,说“揣着老家的土,到哪都踏实”。云蘅轻轻把毯子往奶奶身上拉了拉,指尖触到老人手背的老年斑,心里突然泛起一阵安定的暖意。
他们没去任何有人认识的地方。
云蘅在火车上买了张全国地图,闭着眼睛指了个南方的小城。那里临江,气候湿润,地图上标着“盛産柑橘”,听起来就带着阳光的味道。他用仅剩的积蓄租了套带院子的老房子,白墙黑瓦,院角有棵歪脖子橘树,枝桠上还挂着几个没摘干净的青橘子。
“这地方好,接地气。”奶奶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笑得皱纹里都盛着光,“比医院那地方敞亮多了。”
云蘅嗯了一声,低头给院子里的空地支棱起竹架。他打算种点丝瓜和扁豆,像奶奶在老家时那样,让藤蔓顺着架子爬满院墙,夏天就能在底下乘凉。
收拾房子的时候,他从行李箱最底层翻出个铁盒子,里面装着些零碎的东西:奶奶的降压药说明书丶几张老家麦田的照片丶还有一支磨得发亮的钢笔。没有任何关于娱乐圈的痕迹,连手机都换了新的号码,只存了社区医生和房东的电话。
第一晚住进去时,云蘅失眠了。
窗外的江水拍打着堤岸,发出规律的哗啦声,不像海浪那样汹涌,倒像奶奶哼的摇篮曲。他摸黑走到院子里,坐在橘树下的石凳上,擡头看月亮——这里的月亮比城里低,也亮,清辉洒在地上,能看清橘树叶的纹路。
他想起俞萧。
不是那个在海边嘶吼的模样,也不是ICU外通红的眼眶,而是很久很久以前,对方第一次来练习室看他。那时俞萧穿着黑色风衣,站在门口逆光的位置,问他“想不想红”,眼神里带着资本惯有的笃定。
那时的自己,是怎麽回答的?
好像是攥着吉他背带,小声说“我想让更多人听到我写的歌”。
多可笑。
云蘅低头笑了笑,指尖无意识地在石桌上划着,画出片小小的麦田。其实他从来不是想红,只是想靠唱歌攒够钱,带奶奶离开老家的小医院,找个气候好的地方养老。可走着走着,就被资本的洪流卷偏了方向,差点连自己都弄丢了。
“阿蘅?咋不睡?”奶奶的声音从屋里传来,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就来。”云蘅应了一声,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
有些事,该翻篇了。
日子过得像院角的橘树,安静,却在悄悄生长。
云蘅在附近的菜市场找了份活,帮摊主整理蔬菜,早上四点去,中午十二点回,活不重,能顾上家里。奶奶每天坐在院子里择菜,或者搬个小马扎到巷口,跟邻居老太太们聊天,没过几天就摸清了谁家的孙子娶了媳妇,谁家的橘子最甜。
有天云蘅收工回来,看见奶奶在跟隔壁的张婶学纳鞋底,蓝布衫上别着根银簪子——是张婶送的,说“看你家老太太戴着好看”。阳光落在两个老人的白发上,泛着柔和的银光,蝉鸣在院墙外此起彼伏,像首热闹的歌。
“回来啦?”奶奶擡头冲他笑,“张婶说你这孩子实诚,帮她搬了两回米,非要给你做双布鞋。”
云蘅挠了挠头,接过张婶递来的凉茶,抿了一口,甜味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点草药的清香。
“小蘅这孩子,看着就稳重。”张婶笑眯眯地打量他,“听你奶奶说,以前是唱歌的?”
云蘅的手顿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答,奶奶就接过话头:“唱着玩的,哪能当饭吃?还是现在好,踏踏实实过日子,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