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三国]据野史记载…… > 5哄堂大孝羲珩琰(第2页)

5哄堂大孝羲珩琰(第2页)

武将,袁珩扪心自问也不太行。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她若行军,挥刀杀向的是从军的黔首,是多艰的流民,是被乱世无限放大了人性之恶的普通人。

而造成这一切的天子、外戚、宦官、门阀,乃至所谓“士族”,却端坐高台之上,以苍生为棋子,以乱世为棋盘,以权力为筹码,博弈出自己的利益。

真正该被挥刀砍得头破血流的,是他们。

袁珩前世也不过寻常阶级,若等位置换于东汉末年,也是“黔首”之一。

既然是乱世,那凭什么只有黎民受苦受难,落在史书里唯有几行字,轻而沉重?

在这个时代,铁打的刀用来杀黔首,道义礼法做的刀则用来杀袁珩所属阶级的人。

袁珩心想,我或许是该做一名谋士的——可翻遍了记忆中的后汉三国历史,再有才华的女人也走不到真正的高处去,只需要用一个“贤媛”的形容便能斩断来路。

而我呢?袁珩平静而不甘地想,若我做了哪位“明公”的谋士,怕是要被他纳入后院啊。

若干年后史书说起她,便是“贤媛”和“贤内助”,而非“运筹帷幄”或“王佐之才”。

袁珩想啊想,竟想不出自己的路在哪里。

忽而,身旁的蔡琰出声询问:“阿珩是有烦心事吗?”

袁珩回过神。

她侧头看着蔡琰,笑了笑:“是啊。”

蔡琰才六岁,一双眼却带着被诗书浸润出的清润剔透,哪怕稚子天真,也叫袁珩心绪平静了许多。

袁珩想了想,问:“昭姬今日为何要那样做?”

——你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反抗父亲?

蔡琰浅笑了一下,腮边梨涡若隐若现:“父亲最重视孝道。”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袁珩话题拐回去:“我正在同文若世兄议婚。我不知他是否良配,故而惶恐。”

蔡琰盯着她看了会儿,清透的猫儿眼直盯得袁珩发毛。

片刻,蔡琰凑到她耳边,声音很小,内容却很炸裂:“可我觉得你烦闷的并非此事。方才你的眼神很凶,像是想杀人呢。”

袁珩:“……”

袁珩恼羞成怒,瞪了她一眼:“乱讲!你才六岁,小孩儿家家的,定是看错了!”

蔡琰“哦”了一声,很无所谓的样子:“是啊是啊。濮阳令的流言也定是真的,珩女公子才八岁,她能说谎吗?”

袁珩:“……”

蔡琰还要追着杀:“若非去岁你有一篇《思亲》诗流传,人人谈之动容,他们这会儿肯定已经在说你不孝了!”

袁珩:孝死,已经被亲爹说过了。

袁珩不跟真小孩儿辩论,丝滑地转移话题人物:“对了,说到孝——你听说过安平王那位公主的事迹吗?”

安平王刘续有一儿一女两名子嗣,儿子不争气,连世子都没混上;但他十七岁的女儿刘羲却很有说头。

她八岁被顺利封为乡公主后,便时常规劝兄长进学读书;十五岁未婚夫意外亡故,她说两家“恩义犹在”,坚持两年后再论婚事,是有名的“贤媛”。

两个月前刘续重病,刘羲为病中的父王侍疾祈福,孝感天地,竟引来了一头白鹿;白鹿有灵,赐血赐福,刘续的病立时大好,消息递进洛阳,刘宏大为动容,破格封刘羲为县公主,食邑武遂县。

孝子故事嘛,编得越神异越被买账,只是袁珩上月刚听说的时候,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这会儿问蔡琰,是发现她很敏锐,尤其关于孝道,自有一番见地!

蔡琰当然听说过这位武遂公主的孝子故事,甚至……

“若非有阿珩八岁不谎的事迹在前,我也不会多想的。”蔡琰很老实,声音压得更低,“公主上巳之前受召入京,待了数月,我和她交情不错。我随父亲走之前她告诉我,安平王根本没生病,只是中毒而已。找到白鹿后,她就立时喂了解药。”

袁珩:“……”

袁珩:“…………”

这位才是真正的大孝子,堪称李唐宗室误入刘汉王朝。

她喃喃:“这什么毒啊,居然没被发现?”

要知道,这年头的毒就没几个能做到无味无色、无声无息。

蔡琰:?

蔡琰神色古怪:“你就只关心这个?”

袁珩没有想起前世时也是个早慧的孩子,因蔡琰同样如此,难免放松了些,下意识说出了真心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