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位老村长,对着老赵一口一个“领导”的热乎劲儿,丝毫不逊于北都胡同里善于攀谈的大爷大妈。
直到老赵给他看了“唇钉黄毛”的画像。
老村长嘴角抽搐几下,先是摇头摆手,又把画像给了其他村民:
“领导,这个人我可真没见过。”
“这样,我让人帮您去村里问一圈吧。”
这情形,老赵和时跃不禁交换了个眼神:老村长没说真话啊。
去打听的人很快就回来了。
不用想,自然是“谁也没见过这么个人”。
看着村民们在那里蹩脚地演戏,时跃心底叹了口气,暗道莫非这个人就是这村子出来的?他们不但进了诡域,还从诡域里找到了暴食虫的卵,再拿出来散播?
要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是得找到诡域,进去看一看……
时跃原本打算趁着老村长还在和老赵瞎扯,自己去附近走一圈,不料有几个村民迅速跟了过来,热忱地围住了他:
“小领导,那边没啥可看的。”
“不如来这里看看我们养的牛和鸡啊?”
这么一拖延,不知不觉就到晚饭时间了。
热情好客的老村长,在家里摆了一大桌特色菜,还准备了自家酿的米酒,说是要和北都来的领导们好好喝一顿。
临上桌前,老赵将时跃拉到一边,低声商量了几句。
时跃点点头,不再琢磨着往外跑,而是定定地坐在了桌前,像是真的要大吃一顿。
席间,还没吃几筷子菜,老赵便已经和老村长喝上了。
一中年一老年,推杯换盏推心置腹,带着点儿酒意,什么话都往外说,就连称呼都改成了“老哥哥”和“好兄弟”。
时跃这边则是推说酒精过敏,一滴酒都没沾。
小朱在旁边看得蹊跷,又不好直接开口发问,便给时跃发了条微信:【时队,赵哥是要灌醉老村长,让他说真话吗?】
时跃:【也对也不对。】
【赵哥说,按他接触下来的感觉,老村长不是什么奸诈油滑之人,对警察也心存敬畏。他想试着借酒套话。】
小朱恍然大悟。
时跃又发了一条:【还有,别盯着他们看了。聊点儿别的。】
小朱赶紧将手机反扣在桌上,东拉西扯地开始找话题——
比如当地有什么特产啊,美食啊……
来陪酒的一个村民,带着很重的口音,殷勤地应道:“我们这个村子没什么特产。但潞江那里,特产就很多了。”
“比如活血草、冻疮膏,玫瑰油……”
时跃眼睛一亮:“冻疮膏?”
村民见这眉清目秀的小领导对冻疮膏似乎有兴趣,便大着舌头,很努力地介绍这冻疮膏如何神奇,又强调说网上假货太多,要买到真货只能去哪些小店买……
说到后来,他还用当地文字写了个小纸条给时跃:“小领导,你拿着这个去,保准你买到真货。”
时跃笑眯眯地收下了小纸条,说自己调研结束路过潞江的时候,一定得去买一罐。
一旁小朱有些好奇:“时队你真要买冻疮膏?”
“我都没见过冻疮长什么样——据说挺疼的,严重的会流血,手上的肉都会烂掉。”
时跃叹口气:“我见过。看着是挺疼的。”
就在昨天,在卫不染的手上。
那双手,看着实在是让人不忍。
*
酒过三巡,月至中天。
小朱喝得快要从椅子溜到地板上了,来陪酒的村民也是瘫在椅子上,红着脸哈哈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