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做不到,晏决明做不到;
身负骂名的沈焕做不到,临死说出只言片语线索的张善道做不到;
乃至远在京城的孟忻、高坐龙椅的天子……谁不是直至今日仍在耿耿于怀?
况且,此时与彼时又有何区别呢?
来势汹汹的瓦剌,仓皇反击的大齐,姿态暧昧的鞑靼,甚至于步步败退的范家……
斗转星移二十载,一切却又仿佛回到原点,谁又能说昨日今朝全然无关?
更何况。
“若当真无关,您又何必离开京城,苦守金佛寺五年之久?”
程荀看不清辩空的神色,可她仍紧紧盯着他黑色的剪影,步步紧逼。
“咏一禅师是您的师弟。当初那场大火的真相,您当真不在意么?”
程荀微微倾身,自下而上凝视着辩空浑浊苍老的双眼。那双眼睛一如既往的平静、宽厚、包容。
僧人视万物为空,可程荀分明在其中看见了些许流转的暗光。
无言良久,辩空终于开口。
“泰和二十五年,得知咏一寂灭后,我孤身一日从岭南赶赴金佛寺,只念着为他超度。”
他的身子微微动了一下。
“金佛寺从前香火鼎盛,出事后便人影寥寥。待我去后,信众告诉我,官府已将四十余位僧人安葬,寺中建筑半数都已倒塌,只待将来重建,不许人进出。”
他并未与官府抵抗,只在金佛寺门口坐了四十九日。完成超度后,他便走了。
而后十几年,他再未去过金佛寺。
于佛门中人而言,死亡并非终结,只是回到万物伊始、轮回之初。咏一的逝去,与世上一株草木的枯萎、一只鸟雀的殒身,并无不同。
——他本该这么想的。
他与咏一自小便被师父收养、受戒,二人在岭南长大。
咏一离世前,他们已经四五年未见了。咏一去金佛寺传承佛法,他则继承了师父的衣钵,留在岭南苦修。几年来,除却几次书信往来,再无交集。
可无数个午夜梦回,他却总能梦见咏一坐在大火之中,面无表情地望着他。
熊熊烈火不断吞噬咏一的面容,扭曲的火舌之中,一时是他儿时懵懂无知的模样,一时是他沉静清秀的青年样貌,还有多年前离别时、他一身落拓行装的模样。
而每一个咏一,都在声声唤着一句话。
“师兄。”
他明白,这是怨憎、是妄念、是着相。他的心,不静了。
后来,他离开了自小长大的岭南,向北修行。十几年里,他游历各地,辗转来到京城,渐渐站稳脚跟,有了个“高僧”的名号。金佛寺的种种,已好似一个遥远的故事。
直到五年前,他收到一封来自没有来历的信。
上头歪歪扭扭写了几个字:
“乌三意绝断,藏密金佛关。”
程荀不由得一怔。
她自然明白这信里的乌三是谁。
这乌三原名乌钊,家中排行第三,是前朝一位德高望重、声名远扬的大儒。
乌三顺遂了一辈子,临要致仕时,却因异党陷害、政治倾轧,全族俱没。临死前,乌三在狱中留下万字血书,而后气绝身亡。
可乌三又与金佛寺何关?谁又是金佛寺中的“乌三”?
程荀眉头紧蹙,线索在脑海里结成一团乱麻,她试图从中抽出解开一切的线头。
半晌,她道:“所以,你来了。”
辩空停顿许久,终于开口道。
“是的,我来了。”
第129章井下冰
“那您,找到‘乌三’了么?”
沉默半晌,程荀问道。
辩空微微佝偻着背,神色不复往日那般矍铄,反倒露出几分疲态,愈发显得苍老。
“‘乌三’……我没找到。”
他半眯着眼睛,仿佛陷入回忆中,声音缥缈而粗砺。
“若真有什么秘密,或许也早在火中付之一炬了。”
程荀不甘心。她双唇紧抿,又问:“大师,您说咏一禅师当年曾与你通过信件?”
“西北到岭南,路途多不易。咏一与我相别多年,写的信也寥寥无几。”他重新架起一壶茶,放在膝上的手缓缓数着佛珠。
听罢,程荀脸上露出些许失望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