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1987年7月22日夜。
“能源号运载火箭首箭矗立在1号发射台,进入发射1分钟倒计时。
这是0KB1设计局古巴诺夫团队,以及整个苏联航天工业9年工作的结晶,世界正在运行的最重、运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一级半入轨,芯级为4台RD0120氢氧发动机,单发推力151吨;子一级也就是4个大型助推器,各安装一台RD170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发推力789吨。
所谓的一级半构型,就是芯级既是一级也是二级,加上子级助推器算”半“级。刚刚起飞时,子级和芯级一起点火把火箭推上天;过会儿助推器烧完了脱离,但芯级不脱离,继续工作直到把载荷加
速到第一宇宙速度。
级半构型能让火箭用比较小的发动机总推力就把较大质量的火箭送上天,缺点是子一级脱离之后不好回收。现在美国航天飞机、中国的长征10都能做到较好的回收率,但能源号还是一次性使用的
火箭,一当然现在美国和中国的火箭都没能源号大。
古巴诺夫也宣布了未来的能源号进一步发展改进计划,最终改进型还是要能够回收子一级的,不过可能采用的是大型降落伞回收制。
能源号火箭异常粗短,它的载荷不是顶在头上的,而是驮在背上。现在背上就驮了一个巨大的圆柱体,这是“轴心"舱,80吨的国际空间站人工重力模拟核心舱,加18吨的轨道提升火箭。未来能源号
是要用来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到时候航天飞机也是驮在背上。
“5,4,3,2,1,点火!”
夜晚的拜科努尔仿佛天突然亮了起来,能源号火箭喷出的明亮尾焰照亮了方圆两公里的地方,这可是总推力3800吨的8台火箭发动机在同时喷射。
能源号总重2400吨,推重比高达1。6,比中美的火箭上升得快得多,离开发射台后迅速爬升加速,消失在东南方向的夜空中。随着遥测站不断报告目标飞行正常,助推器顺利脱离,主任设计师古巴诺
夫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来。
能源号火箭擦过西藏西南部,中国的遥测站接力保持跟踪。接着掠过中南半岛。飞过中南半岛后,在东帝汶东北方向班达海待命的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接上。
能源号出现在远望4的雷达屏幕时,恰逢芯级工作完毕关机,载荷和芯级分离。此时轴心舱还不能算是入轨,还要靠其尾部的助推器继续加速,这样才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并进入500公里高的国
际空间站轨道。
然而远望4号发现,能源号的芯级和载荷分离后,载荷不再加速爬高,而是呈抛物线往下掉。
“根据航迹,初步判断,能源号的载荷的助推发动机没有启动。
远望4号从南沙海域将遥测信号发回系统,航天测量船上的测控指挥在通话里加了一句自己的判断。
北京:“什么?!”
休斯顿:“什么?!”
拜科努尔,古巴诺夫:“什么?!”
能源号火箭的第一次发射,。。。只能叫部分成功。
如果只算火箭本身,其实倒是完全成功了,问题就出在轴心”舱附带的助推器,它压根就没点火成功。
但是“轴心“舱也没有因此而坠落,它成了颗极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在近地点155公里、远地点23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
这么低的轨道,当然不可能长期维持。三国的航天专家以及身后的大型计算机迅速解算出了"轴心”舱的结局:
2个星期之后,“轴心“舱由于大气阻力的作用,近地点将会降低到冯卡门线以下,也就是进入了公认意义上的大气层,肯定再也无法维持轨道,再绕地球一圈,就会坠落并烧毁在大气层中。
“我们的航天飞机根本来不及!无论哥伦比亚号还是发现号,还是挑战者号,都没法在两个星期之内做好发射准备,况且要挽救的还是台98吨重的大型物体!
电视会议里面三个屏幕上的人都在张嘴说话,NASA局长威廉格拉汉姆首先表示,来不及,完全来不及。
孙家栋:“我们的天梭航天飞机有一架是库中待命的救援机,可以在72小时内升空。可问题是,如何挽救轴心舱?!古巴诺夫同志,轴心舱的故障出在何处,我们现在能确认吗?如果能确认故障出
在何处,我们能用带上天的配件修好它吗?
古巴诺夫:“从系统自检结果判断,是助推火箭的主燃料泵无法启动,这无法在太空中修理。如果你们的航天飞机能接近轴心舱,要做的是将助推火箭拆开、抛弃,然后安装枚新的助推火箭,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