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海军舰艇圆满结束对海参崴的访问,启航前往北太平洋演练》“新华社2月20日电:我海军北海舰队河北号导弹巡洋舰、“沈阳"长春"大连号导弹驱逐舰、‘长白山"武夷山号补给舰、“科学二号考察船完成了对苏联海参崴港的友好访问,2月18日从海参崴启航,前
往北太平洋进行中苏海军联合海上演练。
“联合海上演练的主要科目为编队合成、远海搜侦、对海对空打击、联合后勤保障、海上救援等。”“此次两国联合海上演练为海军舰艇编队在高纬度海区进行的综合海上训练演习,对海军全纬度作战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月3日越军的奋力一击没能让美军的防线崩溃,这场溪山攻防战越军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可能。胜利指的是:攻克溪山基地,消除胡志明小道中段的最大威胁。攻克溪山已经不可能了,但是,黎笋仍然不肯放弃,越南人民军两万多人还是把溪山团团围住,用天用灵盖硬吃美军的大炸弹。这仗如果再打下去,真的对美国国内的舆情造成微妙的影响!这次春节攻势的准备行动保密工作不咋地,且有些游击队提前发动攻击,所以在春节攻势发起之前美军就预判到了。再加上越军的大规模兵力指挥协调确实有问题,所以,整个春节攻势越军是吃亏
的,美军是占便宜的。
从1月30日打到2月底,整个南越全境的几十个攻击点,绝大部分战斗是美军一方获胜,有一些战斗美军甚至是战果辉煌。但这没有用!美国的电视观众的关注点不是谁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他们只会注意到战斗为什么打得这么惨烈,死人这么多?甚至大多数观众们并不区分画面中死掉的是越南人还是美军,就算一地的户体全是越共的,也会引起观众们强烈的生理不适!
“这仗还是别打了吧,太特么可怕了”:这就是春节攻势给美国国内带来的舆论震动。春节攻势刚刚打响的时候,美国的电视节目报道得还不算太多。可战斗持续下去没有结束的迹象,各种记者,各种电视台的节目摄制组就都坐上飞机往越南去了,他们开始逐渐加大报道力度。尤其是顺化和溪山,这两个地方越共围攻了快一个月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天关都有越军的轻步兵摸到美军基地附近发起短促突击(送人头)。在溪山的核心阵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摄影师在晚上拍摄到了越军的一次夜袭。十几发照明弹打在战壕前方的上空,照出了一百多米外数个活动的人影,美军M2重机枪马上开火,打出的电光弹一
串就把其中一个人影串了起来,然后就看见远处的那个人影身体猛然一扭曲,像个破麻袋一样摔在地上。
摄影师:“喷。。”(然而并没有停止录像在另一个方向,二号机位的摄影师录下了美军使用燃烧弹阻挡越军进攻的场景。这里当面的树丛半个月前被美军用收割机割过,割断的草木已经是半干状态,白磷燃烧弹一打就着。二号机位的摄影
师拍到了好几个浑身冒火的越共在前方又跳又叫,然后在地上打滚。
摄影师:“喷。。”(往前走了两步让摄像机离现场更近)可想而知这样的报道发回美国国内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越军死亡的镜头放够了,这时候只要电视节目里面稍微闪过一两个美军伤员的画面,观众的心理底线就会瞬间被击穿。“这简直是地狱一般的战场,我们的孩子在里面也死了不少吧?”威斯特摩兰:“不不不,在溪山据点美军只阵亡了270人,而对面的越军被打死了3000人以上。”观众们:“什么?“只?!你敢不敢再说一次?!”
总之,美国媒体对春节攻势的报道是灾难式的"热搜”。制止这种热搜把民意引向退出越南",是白宫和五角大楼一直想做的事。现在也是中央想做的事。要制止这种热搜的负面影响,恰当的做法是用另一个热度更高的热搜把原来的新闻给压下去,“中苏联合舰队从海参崴启航,穿越宗谷海峡。”
“中苏联合舰队靠近干岛群岛,举行海上联合演习。”“中苏联合舰队联合演习结束,苏联舰队返回海参威,中国舰队向东进入北太平洋!中国人要干什么!?”“中国舰队进入白令海南部!这支舰队包括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补给舰、1艘间谋船。我们的舰队在哪里?我们的航母在哪里?”“最新消息:中国舰队脱离白令海南部,前方的航向似乎是阿拉斯加湾。来自青岛的恶魔很快就要抵达安克雷奇外海了。”“飘扬看五星红旗的舰队即将抵达他忠实的温哥华(划掉,以后加掌大报纸的报道不许在美国转载)中国海军舰队史无前例地出现在太平洋东部,美国西海岸。在此不得不感谢美国老铁在市面上销售“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商用)客户端。中国买了几套。毕竟现在北斗导航系统还只有几枚测试星,还没法投入使用。依靠"子午仪"的导航定位,中国舰队可以在北太平洋四处自由驰骋,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中国大概率就要沿着国际航线规规矩矩地航行了(路趟得熟,沿途灯塔和导航站很多)。当“河北"号巡洋舰出现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外海时,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已经围了上来,一艘贴一艘,跟着中国军舰一路伴行。中美两国总共十几艘军舰在阿拉斯加湾你瞪我我瞪你,
又惹得更多的美国电视台租直升机或水上飞机过来看热闹。
但是,海上还没到最热闹的时候。两天之后,加拿大海军“邦纳文彻”号航母战斗群开抵阿拉斯加湾,这场海上大聚会才到了高潮。“邦纳文彻"号,二战时开工的英国海军“尊严”级轻型航母,1957年卖给加掌大海军。这条船其他地方都没什么特殊的,就有一个地方辨识度特高:它的飞行甲板是草绿色。头顶一片绿的"邦纳文彻"号也加入阿拉斯加湾的海军舰队对峙,现场的欢乐气氛顿时上了一个台阶。怎么这货的甲板是绿油油的!这好看吗?不好看啊。那为什么还要涂成绿色呢?谁知道。中国舰队在阿拉斯加湾这样热热闹闹地玩了四天五夜,之后先做出继续南下到西雅图附近武装游行的态势,然后突然来了个135度转弯,掉头回去了。因为热度差不多到了,适可而止。只要让中国军舰逼近西海岸的报道占据美国媒体的头条就行,又不是真的要解放美利坚。
“中国舰队逼近美国西海岸"的新闻霸占了2月底到3月初的电视新闻热点、报纸头版。看起来还是挺有效果的,越南血与火的战斗厮杀报道得明显少了。在2月底到3月初,越南人民军可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进攻啊。在西贡,越南特工又进行了一次类似恐袭的渗透攻击,这次的目标不是美国大使馆而是不远处的驻越美军司令部。还是十几名越南敢死队员发动进攻,有一枚40火的火箭弹飞进了司令部大楼,打在
外墙上。
在顺化,攻击顺化的北越正规军发现市郊的美军基地很难啃,转而攻击顺化市,南越军和警察一哄而散,北越正规军占领顺化一个白天、两个夜晚,虽然来也匆去也匆,但越军就是利用这短短的时间,在顺化市枪毙了700多名南越军俘虏、家属和为南越军卖命的死硬分子。
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还是在溪山。老话说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但在溪山这里,越南人民军硬是"一鼓作气、二鼓作气、三鼓作气”,打了一轮又一轮。到3月初,美军清理战场时已经发现不少越军户体穿的军服版本不一,这说明越共开始大量将南越征召的游击队员(狭义的越共)补到正规军编制里面,充实那几个师的人数。当然这一个月的战斗下来美军也没好上多少,每天都有直升机从外头往溪山防御圈送援兵、给养,把防御圈里的阵亡人员、伤员、PTSD疯了的人给运出来。此外美军嫌直升机坪太拥挤,还用运输机
空投弹药补给。
这一个月,溪山防御圈里的人几乎全轮换了一遍,现在的5000名守军有4000多名是轮换进来的,溪山战役刚打响时,美军从别处调集了坦克纵队驰援,越南324师阻挡了一个星期之后,这1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还是冲进了溪山防御圈,极大地加强了溪山美军的防御能力。
溪山战役的越方总指挥陈贵海、政委黎光道现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打溪山肯定是亏大了。无其是2月10日,越军第一次看见防御圈中有M48坦克在做游走炮台之后,许多营连指挥员就明日,溪山估计是打不下来了。如果打溪山只是为了消耗美军的人命,那更不应该。在1967年越军的小规模作战,对美军的交换比比在溪山血肉磨坊高多了。在小规模丛林作战中,越军对美军的交换比甚至能达到1:1,就算打得
不好也有3:1或4:1。
可是在溪山呢?1:9。5!差不多10个越南人的命才能换1个美军的命!问题在于,此时越军想停也停不下来,中央不让总参谋部做撤退的计划,陈贵海也只有咬牙死顶着。陈贵海可能在骂后方,但是后方总参谋部里的中方顾问团也在骂陈贵海。这老哥指挥作战真的很糙,浪费战机、徒增伤亡,尤其是复杂合成作战一点都不会。
千辛方苦渗透到南越的PT76两栖坦克,首次参战把溪山一个外围支撑点的美军打得岐哇乱叫,但第二波步兵没跟进,这个支撑点竟然又被夺了回去,参战的20辆PT76损失19辆。第二次使用PT76,陈贵海直接把这种薄皮两栖坦克送到美军M60主战坦克的直射火力覆盖范围里去了。到3月份,这个PT76团已经只剩一个连了。“在这里我要说明,美国空军对北越的轰炸几次暂停,并非是我们掌河内的防空系统没有办法,而是美国不想扩大战争的烈度和规模。”“现在我们就证明给各位看。”在西贡,威斯特摩兰对着十几名记者放了狠话。越南在地面打春节攻势,美军也不能只挨打不还击是吧。从2月20日开始,美军对北越的轰炸力度骤然增加。2月20日,美军70架飞机围攻清化大桥,再次获得了“疑似炸断大桥"的战果。2月23日,经过精心准备,美军140架飞机的大机群强突河内核心防空圈。为了这次空袭能成功,这140架飞机中专业的电子干扰机多达12架,此外还有10架F4B战斗机什么都不干,就专门在B52机
群前几公里撒箔条掩护轰炸机群就位。
这一轮强突效果不错,40架B52投下了上千吨炸弹,一个建在河内郊区山谷中的运输基地加越军汽修厂被摧毁,损失厂房和车库八十多间,汽车被炸毁200多辆。2月28日,美军190架飞机第二次奔袭河内核心防空圈,55架B52投弹成功。只不过,这次美军可能是导航或者地标识别出错,一千多吨炸弹丢进了河内市的民居区。这两次空袭,越南空军和地面的防空导弹都全力拦击,S75和红旗6VS美军虽然没有做技术升级但"加大剂量"的电子干扰手段,双方斗得昏天黑地,最后是美军稍稍占优,每次轰炸任务都完成了,而
且飞机的损失数都在个位数。
?
华盛顿。林登约翰逊总统在一次民主党的集会中发布自已的个人声明。“民主党的同僚们、全国的选民们。”“我正式宣布,我将参加1968年总统选举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