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融资发射卫星,其实就是购买卫星,航天产业的第一种商业化模式。如果能融资成功,那就意味看中国在把卫星送上太空之前,卫星的火箭的制造成本、发射成本都可以收回来,而且赚上一笔。当然这颗卫星入轨之后就交付给欧共体,它拍摄下来的气象数据在欧共体内部是任意使用的。就是“一次性赚钱”还是“慢慢收钱的区别。对,卫星这件事现在欧洲是由欧共体出面来与中国谈了。国际金枪鱼委员先自告奋勇牵线找各种有钱的组织洽谈融资,但很快就有国家参与进来,然后就成了欧共体与中国的商业卫星发射洽谈。欧共体现在有航天机构,欧洲运载火箭发展组织(ELDO),现在的欧洲空间局(ESA)的前身之一。欧共体国家现在也有能发射卫星的,法国。法国在1965年11月用自己的钻石A火箭发射了“阿斯特里克斯"卫星。但“阿斯特里克斯"只有42公斤,没什么实际功能。钻石A火箭也不行,全重只有18吨,就是为发射几十公斤的实验性卫星“订制"的,但凡要发射有点实际功能的人造卫星,就得新设计一种大点儿的运载火箭,比如1964年ELD0提出研制的"欧罗巴"火
前。
因此在1966年,世界四个半航天国家里,真正的具有成体系的航天工业的国家其实是美、苏、中这三个。法国只能往天上打小铁球。英国1962年制造了一枚卫星,但没有运载火箭,只能由美国火箭代送上太空,所以他是那半个航天国家。中国十分乐意与欧共体在航天领域展开合作,这首先是能扩大国内航天工业的产业盈利点,这样除了为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服务,还能卖卫星数据,还能直接卖卫星。其次,中国要让欧洲乃至世界
其他国家都算清楚这样一笔账:
“买卫星又省事又便宜,比自己苦哈哈地攀科技树划算多啦!”
现在欧洲想搞航天就是苦哈哈,一点都没形容错。刚才说过的"欧罗巴"运载火箭就是正在让欧洲痛苦。这火箭说大也没多大,英国拿出了他们的“蓝色条纹"中程导弹,法国人负责把它放大到大概100吨,能将0。7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或者把200多
公斤的载荷送到同步轨道。
1966年4月,月“欧罗巴"项目的预计总投入已从最初的7000万英镑增加到1。5亿英。欧共体苦不堪言,这时候,66年6月,英国人突然跳出来给了大家一个惊喜英国人说欧罗巴项目我不干了,我退出。除非总项目里面英国的出资降低到10%,但是火箭研制完成后我享有20%的发射次数占有权。。。喂,欧罗巴火箭就是拿你家的蓝色条纹导弹改出来的啊,你退出了还怎么玩?实际上是英国和美国签订了特殊条约,以后美国可以常态化地代英国发射卫星,英国就觉得不用再给欧罗巴项目出份子钱了。(欧洲此后又数次被英美戏耍,直到1973年,怒发冲冠的欧共体终于决定集所有欧洲大陆国家之力搞大火箭,这就是后来的"阿里亚娜"系列运载火箭。)总之,英国威胁说要退队,这是欧共体与中国能坐在一起谈判的主要原因。在瑞士的中欧航天合作谈判中,欧洲人也对中国这边的技术能力表示了疑虑。因为风云四号的技术跨度也实在太大了。现在的气象卫星,无论中国还是欧美还是苏联的,都在低轨道运行,距离地面500到900公里。在这个高度拍摄地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拍摄到细节的东西。可同步卫星距离地面35800公里,能看得
清楚地表或大气层的气象活动吗?
当然,低轨道卫星有个缺点,它有重返周期,如果只有一枚卫星,那要大半天卫星才能再拍摄到同一地点的云图,而且还是角度不一致的斜视照片。同步卫星的优势就很明显,它可以对看同一个地方咔嗪咔咔嗪,如果集中观察一个地方,可以1~2小时就更新一次云图。
再看看风云四号的技术参数,嗯,全重1。4吨,美国的TIR0S系列卫星重300公斤。中方表示风云四号装有大倍率高清晰度的光学系统,足以在同步轨道观测地面,并且保证清晰度超过现在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而且,风云四号同时安装有3套拍摄系统:1套可见光,2个波段的红外
线,全都可以拍摄并传送到地面。
对于欧洲方面的疑虑,中国表示,风云四号A星会在1967年8月发射,距离现在不到1年了,你们可以与中国预签一个合同,等风云四号A发射并定位在东8区位置,你们看效果。欧洲表示这可以,现在签署意向合同,1年之后,如果东8区的那枚卫星真的可以传回高清气象照片,就签署正式合同付款,买一颗风云四号B星,定位在本初子午线上。欧共体与中国很快就签署了意向协议,并且,按照欧共体的议事流程,这部协议公开了。
协议本身并没多少争议,但是联邦德国对这份协议来了个“助攻"。西蔡一一卡尔蔡司公司的一名董事向媒体表示,据他们公司所了解,中国在星载传感器和光学系统方面同时并行着很多个项目,并且技术水平都不低。而蔡司(上海)公司非常荣幸滴参与了其中的非军事用途光学系统的研制。
至于瓦尔塔施耐德参加了侦察卫星光学系统项目组这件事?别多想,这个项自根本不存在。再说哎这是人家的个人行为啦,以蔡司在光学系统领域的分量,西蔡这么表态之后,欧共体就更放下心来了:这个意向协定果然是没问题的。
现在可是华约北约对峙的冷战时期,卡尔蔡司与中国勾勾搭搭,这真的没问题吗?1966年9月,菲亚特给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勾勾搭搭,就是没问题!《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在苏联建立汽车厂》"9月14日,菲亚特总裁维多利奥瓦莱塔与苏联汽车工业部长亚历山大塔拉索夫签署了全套汽车生产线和技术引进合同。”“菲业特公司将出资3。2亿美元,在古比雪关附近的伏尔加河畔的建立一个大型汽车联合企业一一陶里业蒂汽车厂。”“该工厂的规模将超过以往苏联引进的任何一个汽车厂,预计年产量将达到60万辆,其产品包括卡车、巴士、小轿车以及特种车辆。工程建设将于1967年开始,1969年投入试生产,1971年全面建“在不久前结束的在苏共二十三大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强调苏联需要从其他国家引进技术,并对重点的引进项目明确表示鼓励和高度重视,这可能是催生菲亚特苏联项目的关键性政策因“陶里亚蒂汽车厂生产的小轿车为菲亚特124型,这是一种重量和尺寸与苏联"莫斯科维奇"小轿车类似的产品,但菲亚特124型将在各方面的性能都大幅度超出"莫斯科维奇”。”
成。素。
一个年产60万辆的汽车厂,菲亚特在1966年的"王炸”。3。2亿美元这即使在欧美也是一个震撼汽车业界的大手笔投资。菲亚特和苏联的协议除了商业领域的震撼,还有政治领域:向苏联出售一座大型汽车厂会引起什么后果?美国的"冷战人"认为,菲亚特向苏联出售的几乎是最新的汽车制造技术,这可能使得西方之前占有优势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变得优势微弱。而且,菲亚特向苏联转让的车型当中,不乏有可用于军事
用途的卡车,甚至一些车的底盘可以改造为轮式装甲车。如果苏联将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卡车、装甲车援助给越南,那就成了西方向苏联提供的援助反过来打了自已。
但西方也有人支持菲亚特在苏联建厂,其中包括美国的高层人士。他们的理由是:首先,苏联消费者对民用汽车的渴望极其强烈,因此苏联不太会让工厂的原定用途发生改变,其次,无论西方给还是不给苏联技术援助,苏联自已都会发展出应有的技术,但西方却因此少赚了很多钱。第三,一旦接触到西方的产品和生产技术,苏联将不可避免地西化,甚至有可能削弱共产主义经济体系并结束冷战。一一为啥美国人也这么热心菲亚特的合同呢?因为是美国银行提供的贷款。陶里亚蒂汽车厂的总建设投资大约8亿美元,其中苏联的厂房厂区建设折合1。67亿美元,苏联自产机械折合1亿美元,配套设施和服务折合2。13亿美元,菲亚特提供的生产线及其他设备价值3。2亿美
元。
这3。2亿美元由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苏联申请贷款,钱打到菲亚特的账户,菲亚特在1967、1968年把价值3。2亿美元的生产线和其他设备运到苏联去,然后苏联开始还钱这笔贷款是由苏联的石油出口担保的,本息一共用17年还清。现在苏联是石油出口大国,而且意大利恰好是其自用的石油85%从苏联进口,因此还款能力没问题。在菲亚特的巨额合同落定之后,好长一段时间,世界的汽车行业还未从余震中清醒过来。苏联的汽车市场的确是一片巨大的空白。根据1965年的统计资料,世界各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最高的是美国,每千人拥有375辆汽车。美国单独一档,第二名英国就掉到每千人90辆,然后是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阿根廷、日本等
千人2030辆的国家。
苏联呢?苏联每千人4辆汽车。1964年苏联汽车年产量20万辆,菲亚特这个汽车厂会让苏联的汽车产量直接X4。但两亿人口的苏联,年产80方辆汽车就够了吗?看来,菲亚特进去之后,其他汽车厂也还照样有机会进入苏联。。等等,我们是不是漏了什么?中国。中国现在每千人1。21辆汽车,不含摩托车在内的汽车年产量11万辆。
就是中国现在有点穷,1965年的GDP是910亿美元,这已经是连年10+的增长率才到的这个数。也就是说,中国的乘用小轿车市场估计还没发育起来。但小轿车市场没起来,卡车、大巴车什幺的肯定需要,,而且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千人1辆汽车的巨大落差,在7亿人口的国家,就算光卖卡车就能撼动世界卡车市场的份额。而且这是有案例的:
克莱斯克道奇从1956年到现在这10年的业务快速发展就是明证。
“中国对卡车的需求超乎想象。在他们国家现在流行着很多安装摩托发动机的简易汽车,他们的用户甚至让这种汽车载重2到3吨。”“中国现在几乎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庞大的建设项目,无数的公路、铁路、桥梁、工厂、矿山工地里面汽车都很紧缺。刚才说到的简易汽车深走都被用来在工地载运土石方,当然,这一般是在地方建设
项目中比较常见。
“1965年中国进口了6万7千辆汽车,其中卡车占5万辆,剩余的1万7千辆里面巴士占了60%。而这5万辆卡车只有1。5万辆是从苏联进口的,其他3。5万辆是从西方国家进口。由此看来,中国人对西方的卡车品牌印象不错。
通用公司的市场分析人员艰难地搞到了资料,做了一份中国市场的分析报告。不过,通用的总裁先考虑的是他在美国的竞争对手:“道奇与中国的关系似乎非常好,据说这是二战时期援华卡车天部分为道奇品牌的缘故。我们如果进入中国,会不会遇上道奇与我们竞争?”分析人员:“现在传闻克莱斯勒道奇已经在与中国接触了,而且可能会在上海设厂。但这不影响通用也进入中国,正如报告里所列的数据,中国的卡车市场容得下至少4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通用汽车的总裁町着分析报告的封面沉默不语。看来,是该联系一家能放出款来的美国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