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大陆这边各省的经济都动起来的时候,海峡对面的台湾经济发展也加速了。在日占时期前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粮食生产基地和糖业基地一一糖在二战期间可是安抚民众情绪的重要“奢侈品”。二战前夕,为支持海军的南进政策,日本又在高雄一带搞了一些重工业
主要是武器弹药生产和修造船设施,这让台湾在回归中国的时候拥有了半工业化的基础。
但常凯申也明白,就这点基础,民国吃老本是不行的,所以常凯申选择一一吃美国。19501962年吃美国。再到后来,常凯申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从1963年到1964年,逐渐将一些民政权力放给常经国。这本来是准备传位,让太子先监国锻炼几年的谋划,但客观上让台湾在60年代
中期终于迎来了国府治理下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
可能是常经国年轻时在苏联呆过很长时间,深入了解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也有可能是常经国研究过美国,尤其是凯恩斯的经济措施。总之,常经国主政之后,首先是以发展台湾独立的军火工业为由,投建了一批基础的重工业,并将这些重工业企业纳入国有体制,奠定了台湾的工业基础。
然后常经国在台湾全岛大修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其中包括非常难修的横穿台湾腰部的公路。一方面拉动就业增加老兵收入,一方面给台湾各地发展经济提供了先决条件。1963年底,经常经国举荐、常凯申点头许可,国府财政部长严家涂被任命为行政院院长,行政院的官僚也大换血。严家涂这一届行政院采取较自由的经贸政策,连续出台了降低关税、放宽进口、单一汇率等一系列改革,还公布"奖励投资条例”,以减免租税方式吸引外资抵台。总体上,既要强化国有基干力量”,
也要自由开放、鼓励出口,由出口带动生产。
1964年,台湾对外贸易首次出超,开始有了外汇累积。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之前台湾一直都是靠美国输血,每年提供上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和数量更多的无息贷款来维持经济和货币体系不散架的1964年和1965年,越南战争的扩大化、最终全面爆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助力作用。1965年5月,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一下子给了台湾10艘滚装货轮的订单一一这些滚装货轮是民船,不过是作为军用运输工具,从日本、夏威夷把美军的机械化车辆装备运到越南去。这10艘滚装货轮的订单刚刚签完,不到一个月,美国又来了10艘成品油轮的订单。要不是美国军舰实在太敏感,台湾还想让美国在西太平洋巡代的军舰也来高雄维护修理的。
1964年,台湾全省GDP1028亿新台币,折合25。7亿美元,人均GDP205美元。比大陆高,但一一高得不太多,大陆1964年的人均数大约是120美元25。7亿的总GDP是建立在1964年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1。15亿美元的基础上的。所以现在的台湾,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对大陆这边都信心不太足。大陆这边,对台湾的军事政治经济都保持着关注,但也仅仅是关注而已了。中国在关注所有主要国家的发展动向,包括科技、经济、市场、金融各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的会马上拿过来。但台湾没
什么学习借鉴的地方。如果说学习"如何从低起点把经济搞上来"的经验,现在的日本更值得中国研究。
1965年6月,中国驻日本联络小组组长换人,陈促赴日本上任,原小组长符浩回国,拟转任驻巴西大使。中国驻日本联络小组制度是从驻美联络小组那儿山寨过来的。中美互不理踩的时候双方都没有对应的官方联络渠道;中美在1960年互派相当于使节的联络小组,日本马上就过来谈中日之间互派联络
小组的事情,连中国联络小组在哪个楼办公都给安排好了。
符浩回国、去巴西之前,把最近4年在日本所观察所了解到的信息写了一个80多页的报告。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这四五年时间日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1960年池田勇人担任首相之后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所得倍增計画)。1960年的日本安保斗争让整个日本政治架构摇摇欲坠,这看起来好像是日本对美国继续享有驻军权益特别惯怒,但池由勇人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大学生的惯怒,归根结底在一一太穷,作为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1960年的日本工人工资和战后新独立的新(qiong)兴(bi)国家一个档次。当然这有1945年输掉战争之后日本有几年经济极度困难的原因,但也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一直奉行“极限压榨"政策,形成了惯性有关。符浩在报告中承认自己初上任的那两那年工作失误看走了眼,当时他认为所谓的池田勇人纲要"是在画大饼,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只是个幌子,骨子里日本不会改变。但在1963年,日本进入奥运景气"之后,日本工人的平均工资真的嗖嗖地在增长。从1960年到1964年,这五年日本GDP年递增9%,工人平均工资年递增11。2%。按这个速度,10年之后日本的工人平均工资不是倍增,而会是1960年的2。9倍不过一一还有通胀呢。从1960年到1965年,日本通胀率5年总计大约是30%,这抵消了一部分工人工资的增长,但没有全部抵消。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会达到1960年的290%,近三倍的差距。10年总通胀70%左右,日本工人的真实收入。。。还是差一点点没有倍增,但也是有极其明显的增长,“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鼓励小企业采用新科技的设备装备,采用优惠贷款政策帮助小企业改良和升级,缩小企业因规模不同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承包交易标准化,防止大企业拖欠小企业款项,增加中小企业获得国家订货合同的机会。为此日本在1963年出台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并在议会设立中小企业政策审议委员会。”
“二、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计划提出的口号是充实社会资本,如加强道路、港口、铁路、机场、电信、电力、城市基建等方面的建设,一方面为大量企业提供了经营空间,另一方面有效增加了社会资本,从整体上提升了日本的制造业优势。
“三、降低各种收入差距。计划制定了当前日本国民收入水平线,根据此收入水平线,按照家庭平均劳动力数量制定了最低工资收入线并要求全国的工业企业强制执行。对于劳动力的地区拥集现象,通过第(2)个措施,建设便捷的交通体系、大量建设住宅,打破这些导致劳动力迁移障碍的客观硬件因素。
“四、提升社会福利,缓和二元结构,确保社会稳定。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问题,此外,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大龄失业问题,加强中年和高龄劳动力的职业训练。”“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总计投入了30亿美元用于奥运场馆建设以及相关的东京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在19631964年创造了所谓的奥运景气。1965年,日本政府敏锐地认识到了需要一种新的
推动力让日本在奥运会之后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这个新的推动力是:建设国债。
“又称伊诺之债。如果这一举措能推动日本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它可能会被称作伊装诺景气。”。符浩的日本国情报告被起名为"长报告”,很快就出圈了,从外交部拿到国务院,又分发到国家计委、国资委和各个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真的。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也是真的。按这个发展速度,不需要10年,6~7年后日本就可以名义数字上达到"国民收入倍增”,当然考虑到通胀的话,那大概是11~12年。这是代表看什么呢?这么说吧,过去10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并没有做到倍增。GDP当然倍增了,还不止,所以。。。过去10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3。7倍,外汇获取能力增强了无数倍。在1952年陈年底还发愁国家交不起联合国会费,现在可以"先预交20年”一一当然只是说钱袋子
里的钱可以这么做,实际上中国才不干呢。
“到1970年或1972年,日本劳动者雇佣收入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50%,这一数字超过我国现有的水平。苏联未做此类统计,但我相信苏联的这个数字也是不到45%的。”这是陈在读了“长报告"之后的批语。“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决定了国内的消费市场。而国内的消费市场又关系到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衰。毕竟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剩余的轻工业产品都拿去出口。增加劳动者的工
资水平,既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成果,也是促进工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必要措施。
“社会福利是另一个必须加强的领域。我们现在有一些报纸上,有作者撰文说我们虽然工资比美国低,可我们福利好,这种不恰当的吹嘘是经不起推敲的。”
“比如说公费医疗。公费医疗只覆盖了城镇户口的工人,好医院只集中在城市,也就是只覆盖了20%的人口。其他80%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极为薄弱。”“那么城镇户口的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就很好吗?也未必。1964年国家财政拨付给医疗系统的支出一共16亿人民币,全国人均2。2元。就算扣除农村人口,只算城镇人口,那也不过是每年人均11元
的医疗经费。是总平均,六七十岁的老干部在医院插管子用进口药打吊瓶,也要从这16亿元里扣。这种公费医疗有什么值得吹嘘的。
“三五计划明年完成,如果没什么意外,随着三五计划的完成,我们要结束解决温饱的阶段,走向奔小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如何做好经济工作,是一个值得反复考虑的问题。”“在奔小康的阶段,主要是在四五期间,适当减少国家的积累率,将更多的财富发还给劳动者,让劳动者手中的钱自己去寻找增长点,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日本的这一做法是不是值得我们这个社
会主义国家借鉴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