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坪村在1965年的人口是920人,计算为劳动力的是633人,1965年耕地1022亩,其中平地水田490亩,梯田水田230亩,其余为旱地、梯田旱地。1022亩耕地中,200亩为自留地。”“全村虽无机械化农机,但有耕牛39头、牛特7头,每头耕牛耕作土地面积小于30亩,是完全可以实现畜力耕耘的。”“从过去3年十里坪村的劳作统计也可以印证:全年较忙的时期主要有两个时间段:早春的翻耕、育秧、插秧期;夏末秋初的早稻收割晚稻播种期。除这两个农忙时间段外,十里坪村的农田打理只需
要派出13到15的劳动力即可完成。
“从该县县志所记载可得知,在清道光年间,十里坪村未因战乱动荡而大量涌入人口时,该村常住人口230人,而耕地面积是700至800亩,但也仍然依靠畜力完成了所有耕地的耕种。”“人均耕地不足以及种植单一,是十里坪村生活较为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村直至1965年才达到温饱标准的直接原因。”“该村达到温饱标准十分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全村缺少其他的增收产业。”“无矿、无商贸、山中无经济林木只有燃料草木、几乎无人外出务工。”“无人外出务工是一个由政策而导致的人为现象,并非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该村传统文化习俗不支持。”“十里坪村对外出务工者收取每年40元的年费在临近十几个村中绝无仅有,而村干部之所以如此收费,是为了积累村财政以办工厂。但很显然,40元的门槛卡住了几乎所有想外出务工的村民,造成
该村过去4年仅收上来了560元的年费。
“目前十里坪村仅有的两个工业企业是农具厂和竹器厂。农具厂即解放前村中铁匠张大锤的铁匠铺,解放后前几年仍名为铁匠铺,后来在国家倡导村镇办企业时,将铁匠铺更名为农具厂,但此厂的运作流程、所用的机器工具、农具产量均与之前的铁匠铺并无天的区别。
“竹器厂则采用单户分散手工制作、,村厂部统一收购贴牌的运作模式。由于县里就有竹器厂,采用机器切竹和机器制作,且几乎周边每个县都有使用现代机器的竹器厂,因此竹器的平均加工附加值被压得很低,手工扎制竹器要与机器制作的竹器竞争,导致每个劳动者每年的收入只有56元。
“而让村民出村、哪怕是进入县里的竹器厂做临时工,也受到村中40元年费的限制,而几乎不可能实现。”
十里坪村解决温饱了吗?解决了。那十里坪的村民过得咋样?算不上太好。当然,现在成年的村民大多经历过解放前的日子,所以要说“对比"而产生的幸福感,或许有一些。但是,对比不只是对比自己的过去和今天,还要对比邻村、邻县。毕竟农村就算再闭塞,婚娶也会产
生人员流动和交流,二个村一个村地讲故事传故事,该知道的最终都还会知道。
张绍群把回乡探亲的见闻报告交了上去,和其他几十名战士的报告一样,被中央领导仔细阅读了,其中主席、总理还从中挑选了几份报告结集,录入、印刷出来作为文件通发,张绍群的《十里坪村考察报告》就在其中。
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在这一年达到了全体温饱线。有几个早就宣布全省温饱的省份,现在已经在规划如何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时间奔小康了。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得出了数据,1965年全国人口大约是7。1亿,其中城镇户口人数为1。44亿,略超过20%。但根据社会调查统计,除了这1。44亿的城镇户口人口,还有大约40006000万农村人口
流动到城市长期工作(一年之内在城市工作6个月以上)。
因此,户口本上的城市化率是20%,但实际上城市居住的人口达到了2728%。就算加上流动人口,中国也还还是个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的"第二类农业国"。(工业产值小于农业产值的是"第一类农业国",绝望的纯农之国)不过,只是这1。94亿人,就已经创造了很可观的财富。在1964年世界各国的GDP排名中,美国以7300亿美元位居第一,接下来是苏联(估计为20002500亿美元)、英国1000亿美元、法国970亿美
元、日本900亿美元,第六名就是中国:805亿美元(4025亿人民币)。
(本位面,当年中国的GDP估计值为710亿美元,也是世界第六)第七名意大利、第八名印度。如果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是20%或者27%,而是50%、60%甚至更高,那会是怎样?一一这也就只能想想罢了。没那么多工厂、没那么多矿山、没那么多企业、没那么多工作岗位、甚至城市里也没那么多住房。总之一句话,没那么多生产资料。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十分庞大,这就导致了另一个现象:城镇职工工资,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一直保持在低位水平,提不上去。在最初中央的设想里面,国营企业由于占据了最大的一块就业数量,占据了把控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门类,因此国企给职工的工资应该会成为就业市场平均工资的“风向标”,国企提工资了民营企业也
得提工资,要不然招不到人。
但现在,这个计划出现了bug。由于农村劳动力相对于国内的资本存量来说具有几乎无限的数量,民营企业永远不可能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一这两个地方虽然资本相对密集,可由于交通方便和人口本来就稠密,进城打工的人实在太多了。
当国企职工起步工资36块的时候,农民工的起步工资是20元。当国企将起步工资提到45元,农民工的起步工资还是20元。国企起步工资再提到50元。只会基本技能的农民工还是20块钱就可随处招到。
所以,在1964年底,国家停止了原计划的国企工人工资的进一步拉升。这没啥用处,拉不动农民工的起步工资水平。真正想要拉动农民工的起步工资水准,不能靠国企“标杆"提升,而要靠社会总资总本的增加。要不然,工厂少而想进城打工的人乌央乌央,劳动力就永远是买方市场,而且是卖方(劳动者)议价能力
很低的那种买方市场。
资本的增加主要来自国家,必要的(比如粮食)消耗性进口之外,其他都进口了机器设备,作为国家的资本积累。这还多亏了现在中国身了高利润的科技产品和工业品出口行列,加速了国家资本的积累。
、五计划期间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除生产武器装备之外,还是有二些工业母机可以提供给国内企业使用的,(比如沈二机和沈二机)。,最近10年外贸收入的外汇,除了十分
但一一速度仍然是不够。劳动力价格处于低位还使得国内的民企生产组织能力、生产效率处于低位。现在即便是有出只订单的民企,也没有很迫切的需求去改进自已工厂的软硬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个月20
块钱(4美元)的劳动力价格,这导致即使工厂很烂、机器设备很老,做出来的产品仍然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
就是这一点让中央难以忍受。用现在中央掌握的算法,这等于一一掌中国劳动者的工资,给外国人送优惠礼包。工厂雇佣的工人月薪4美元,生产出来的产品每件卖10美元。但按外国的平均数,工人工资应该是100美元,这样民营企业的工厂生产每件产品成本应当是15美元歪果仁的工厂设备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所以同样的产品,外国工厂即使雇佣的是100美元的工人,可他们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而不是15美元。本来,中国企业应该被这12美元对15美元的生产成本差距搞得焦头烂额,不得不回过头来改良自已工厂的软硬件,降低生产成本的。但月薪4美元碾压了一切,这样中国企业一件产品只要10美元。
那还想个锤子,直接往外出口。
这样确实是国家有外汇了,但副作用是:一方面外汇积累的速度就慢了一些,另一方面,国内工人的平均工资提不上去、工厂还是持续落后。还有第三方面的问题:正在进行的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谈判,劳动力价格可能会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当然上面说的主要是民营企业,雇佣农民工的民营企业。国企方面,现在总体上国企职工的工资收入是民企的1。5~2倍,但是,国企平均利润一直在上升。以至于到了很多工厂每年上缴利润之后,给本厂职工发的绩效工资顶到了国企绩效工资比例上限的程度。尤其是电子和半导体工业。因此1964年底取消国企工资的普调上升,在大部分国企里面,还
是挺难受的。这么多钱,国家不收走,又不让发给职工,咋花?
这的确是个两难的问题。
“有人提出来,说现在流动到大城市的农村人口太多了,导致了这样的那样的问题,是不是国家应该出台一个政策,把一部分农民限制在本地。”“这就是我让《十里坪村考察报告》列入其中,而且要你们仔细看的原因。”“即使不看考察报告,同志们也应该意识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全体公民有迁徙的自由。这是白纸黑字写在上头的。”“农民想到城里做工,有错吗?老家村里就那么点地,有必要全村几百号人种那一点地吗?”“在城里一个月能拿20元工资,在农村一年到头才拿20多块钱,一年挣的钱,在成立一个月就挣到了,这要是我,我也挑担子进城去。”“只要三分之一的人手就可以打理耕地,那就是说,我们浪费了三分之二的生产力。如果按照机械化农业来计算,那我们可能浪费了十分之九的生产力。”“把农民限制在本地,于宪法不合,于情于理也都不合。我们应当去寻找新的道路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开倒车,用那些老旧的、国民党时期甚至封建王朝时期的那一套办法来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