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 第15章 中美大使级会谈居然成了(第1页)

第15章 中美大使级会谈居然成了(第1页)

1960年2月17日,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第27轮。

从1954年到现在,持续六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由于进展乏善可陈,甚至新闻媒体都不怎么关注了。头几次会谈时还有记者当狗仔队,钻来钻去拍几张照片,再从美国大使身边的人打听一点半点的小道消息。但后来报纸和电视台就不去跟这件事了。

反正美国大使谈完后会在国会做一个简略报告:“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与中国驻某国大使举行了会谈,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媒体现在都笑谈,说中美大使级会谈已经成了两国大使级外交官额外的年假小旅游。两国大使从所在国出发,到第三国举行持续3到4天的会谈,谈完再返回工作所在国,差不多刚好是一个星期。

第27次会谈的双方参与者是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震和美国驻西德大使盖曼。

会议的主题仍然是台湾问题,这是中美之间唯一的重大矛盾,但就这一个矛盾导致过去10年中美的分歧根本无法调和。

不是说中美两国在过去10年的态度一点没变,其实双方做了一些改变。到1959年底,美国的态度是:

美国现在承认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五常级的国际影响力,但美国认为中华民国也是一个实质上的国家政权,美国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应当延续下去,并且会依据同盟条约,武装保卫台湾仍属于自由世界而不被中国吞并。

中国的态度是:中国对台湾将主要采用和平统一的方针,在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维持现在的社会制度,但战争仍然是第二选择。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不可改变的,但和平统一的方式不可行时,中国即使采取其他手段,也要统一台湾。

但是,在1960年1月,美国方面的态度再次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国会在冗长的嘴炮和辩论之后,出台了一个声明。虽然不是法案,但是这个声明里说,国会意识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东亚和平稳定、降低印支半岛的战争威胁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长托马斯?盖茨发声,说台湾的军事力量已经强到足够在台湾海峡抵御红色中国的海空进攻的程度,在台湾驻扎美国军队再不是必须的选择,即便没有美国驻军,台湾也可自保。至于美国与台湾的军事同盟,可通过美国在西太平洋其他军事基地的驻军来保证。

盖茨的话字面上是在吹嘘经过美国整训后的国军已经强到大陆都打不过来了,但实际上他想说的是:可以尝试从台湾撤走美国军队,降低中国人的敌意。

现在台湾的海空力量确实被美国“奶”起来了,拥有亚洲第一的驱逐舰队,驱逐舰+护航驱逐舰护卫舰在台湾周边海域能维持一定的力量优势,而且美国已同意向国军提供一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正在训练舰员。空军也大致相同,我方装备米格17歼5的时候台湾把自己的战斗机全换成了F86F;我方歼6刚弄出来,台湾就拿到了F104。

甚至在1960年1月,还发生了121福建空战,在台湾那边称“121大捷”。

121福建空战是常凯申对中国的“元旦社论”做出的反应。社论再次确定我方对台的第一原则是和平统一、首次提出“一国两制”,台湾可实施三民主义,这个统战手段让常凯申大为恐慌。他必须得搞一次军事行动,把岛内以及国民党内因为“元旦社论”而浮动的人心重新捆绑到“汉贼不两立”的战车上。

在121空战之前,国军空军已经基本上退出了福建省上空空域,除了偷偷溜进去一两架侦察机,国军都只在台湾海峡飞行。1月21日这天,国军先是派出12架、接着是第二批次6架进入大陆,与解放军空军在福建上空爆发激烈空战。

盖曼:“美方十分关注上个月在福建的空中交战,并且美方在空战发生之后再次强调并且严肃提醒了中华民国空军,让其以后不要进入福建上空作战。”

对美国大使做出的辩解,黄震当然是不认可的:“美国在台湾驻军,驻扎先进的超音速战斗机,而且我方也了解到你们在台湾秘密驻扎了‘斗牛犬’核导弹,这一切都是对中国的武装侵略行为。美国的支持是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由头,也是台海冲突的根源。”

盖曼:“但美方对福建空战以及类似的作战从来未给予任何支持,且美方在一切场合都把美国的立场严肃告知了中华民国一方。此次福建空战既不是美方策划的,美方也不了解其中的过程细节,借这次中美沟通的渠道,我们也十分希望搞清楚战斗的过程,究竟是不是如中华民国空军所炫耀的那种战绩?”

黄震呵呵笑了一声:“他们自己吹嘘打了32:0,只要有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

国军将121空战称为121大捷,宣称击落了32架解放军的战斗机,自己损失为零。这等牛皮吹得连台湾自己的报纸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转载中央社报道的小报小刊都得自己在上面加一笔:“此战绩乃空军所称”。

几年以后,有好事的国军空军飞官去查了当时空军的作战纪录,发现档案里根本没有航空照相枪的底片,倒是记录了“空战中空军发射响尾蛇飞弹20枚”,外加各战机使用机炮点射开火12次。合着台军把每一枚发射出去的导弹当算做击落一架飞机,每次机炮开火也都算击落一架。

解放军空军是最清楚战斗结果的,因为战场就在福建上空。国军的战绩当然是吹牛的,和真实战绩的差别是多了一个数字实际上是2:0而不是32:0。

但是,的确是2:0,用我们这边的话应该说是0:2,我方输了

于是福建的两个空军师长被叫到北京训了一顿,然后空军又被军委和总参批了一顿。而黄震也只是笑国军的战绩太离谱,他不能说出真实的战绩是多少来辟谣。

“好吧,不管怎样,台湾海峡总体还是和平的,”盖曼换了个话题,“我们注意到在1959年全年,台湾海峡,包括中华民国所控制的金门妈祖,都未发生实质性的战斗。作为西太平洋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方,我建议我们双方都在1960年做出更有和平诚意的措施:中方宣布不以武力进攻台湾。你们可以采取其他的和平手段开启两岸的政治对话。而美方则在此基础上,逐步撤出在台湾的军事力量。”

黄震:“我们的立场也一向是很清晰的: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和平统一是我们正在倡议的首要方式,武力是和平统一的保证和最后手段。中国不会放弃最后一种手段。不过,今天盖曼先生首次提出了美方愿意从台湾范围内撤走全部美军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赞赏。”

盖曼:“让步和妥协是相互的。如果中国方面的立场能更灵活一些,我方还会做进一步的让步。”

第27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毫无关注度的环境下开始了、结束了。盖曼回到西德,向华盛顿发回一封密电,详细记述了这次意义非凡的会面。毫无意外地,这封密电发回华盛顿,就不是秘密了。大约一周之后,整个华盛顿都开始流传“中美的立场已接近到差不多可以谈拢的程度”。

这次会谈到最后,重新修订了双方的态度:

美国愿意向前走两步:第一步,从台湾岛上撤出所有美军;第二步将对台湾关系定义为美国与一个特殊的非国家实体的关系。

中国方面的变化也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关于统一的方略。中国仍然坚持武力解放是台湾问题最后的手段,但中国将会明确采用武力手段的先决条件:A)台湾宣布独立;B)台湾遭到外国侵略(比如现在的美国在台湾驻军的情况复现);C)台湾发生内乱或无法遏止的武装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除非这三种先决条件出现,其他事件都不会触发大陆武力统一台湾的战争模式。

第二步是两岸重新恢复交流的时间表,中国重新做了调整。从1960年到1975年,中国将只会呼吁两岸做到“三通”,也就是大陆与台湾恢复通邮、通商、通航。在1975年以后,才会启动政治谈判。

中国的两步和美国的两步是对等的,中国做出第一步的宣示,美国也做自己的第一步;中国做第二步的时候,美国也开始做第二步。

美国的上流精英们在得到了这个传言之后纷纷开始议论。各个沙龙圈子议论的结果是:艾森豪威尔很可能会接受这样的立场。

关于台海问题,涉及美国的核心利益其实只有一个:台湾岛上的那个“自由世界”的民国政权是否依然存在。只要这个政权在美国的庇护下继续存在,没有被攻占也没有被赤化,美国的核心利益就保住了。艾森豪威尔是非常明白这一点的。

中国不放弃武力统一作为“最后手段”,但中国把动用武力的先决条件说明白了,美国也同样可以保证台湾没事:不就是ABC三条红线么,监督台湾不要过这三条线就行了,这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第二步,美国如果走出第二步,在华盛顿的民国大使馆可能就要拜拜了。但美国仍然可以走特殊关系的渠道继续和台湾保持联系,向台湾提供经济援助、政治支撑,甚至军事援助,都可以继续。中美共同防御盟约也可以延续,只是中变成了台,并且从盟约里删除在台湾驻军的选项。

军事援助军贸可能会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应,这可能要在后续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再把这件事情谈清楚。因为盖曼和黄震在会晤中没时间说这么细。

“1975年,1975年。中国人为什么把1975年当做一个时间节点?”

白宫,艾森豪威尔问他的国务卿克里斯蒂安?赫脱。

赫脱对这个时间节点也是一头雾水:“中国人答应他们在1975年之前只和对岸谈三通,不谈政治统一方略,这大概是15年之期?他们认为大概需要用15年才能完成这一项最基础的两岸缓和的措施。”

艾森豪威尔:“那为什么不是10年或者20年呢。1975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赫托:“这恐怕不是什么我们该考虑的事,十五年之后,我不是国务卿了,您也不是总统了。总统,法国进行核试验之后,东欧和苏联很不稳定,恐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艾森豪威尔:“这是预料之中的。我们早就知道了法国的核计划。苏联也在对中国进行核武装,只是中国人稍微慢一些。看来,我是该去一趟欧洲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