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07章 臣鄭卓,拜見長公主殿下 (第1/2頁)

加入書籤

大康,京城。

鄭卓今日心情非常不錯。

才剛年滿四十,卻早在兩年前,便已坐上了吏部右侍郎的位置,官屬從四品。

這在整個大康朝廷,都已算最年輕的四品以上官員了。

更加難得的,吏部掌管著全國官員的任命調動以及考核,也絕對是朝中最令人眼紅的實權部門。

前程自然一片大好!

當然這一切,自是離不開當朝右丞相曹牧曹公的栽培提拔!

但做官嘛,本來就是如此……最重要的不是政績,而是站對陣營。

這是他早在二十來歲,剛踏入仕途時,就深信不疑的道理!

就像那鄭明禮,倒是極有才幹,又兩袖清風,離京出任臨州太守五年,更是政績卓著。

但那又如何?

就因為自命清高,哪怕放著有個堂妹為宮中昭儀,卻偏偏就是不愛在朝中走動……

結果一直熬到今年,才勉強被升為戶部左侍郎,官階也就僅比他高一級而已。

而真正讓他鄭卓心情愉悅,卻還是眼下,大康與北方慶國的這場戰事!

如今,虎牢關失守,太子以及七萬多將士被困鄲城。

而居嶼關前線,兩軍又一直對峙膠著,遲遲沒有突破。

鄲城之地若失,不僅北方几大州府皆為魚肉,京畿都岌岌可危。

因此,如今不僅北方州府南下逃荒的難民不少,甚至京城都人心惶惶。

但說實話,哪怕他鄭卓身為當朝大員,朝堂上也必須表現得憂心忡忡,再沒事憤怒憤慨罵上兩句虎狼慶國欺人太甚……

可內心對大康能否挺過這場危難,他並不關心!

甚至相反,反倒更隱隱希望朝廷戰事失利,鄲城之地失守!

倒不是他資敵叛國,而是非常清楚,若真到了那一步,哪怕大康自立國還從未有過先例,卻也只能選擇求和投降,割地賠款!

否則,大康只能遷都南下,偏安一嶼。

到時候,再多花些精力和錢財狠狠煽動一下民意,再配合曹公門下其他同僚一起向皇帝施壓……

前幾天他在朝會上提出的,將那齊州郡公削爵為民,交由慶國處置,來換取和平,換取談判的籌碼……就真的要實現了!

畢竟,縱然那小兒與太子交情頗深,縱然深得皇帝喜愛。

可那又如何?

古往今來換做任何一位帝王,在江山社稷與皇權國祚面前,區區一個郡公,算得了什麼?

其實吧……

他鄭卓與那王修小兒,根本連面都沒見過,更談不上什麼仇什麼怨!

可沒辦法啊,誰讓那小兒,當初那麼不長眼,狠狠地得罪了左侍郎吳正德?

更因為一頓操作將昔日臨州判司徐敬之,弄進了大獄,因此受右丞相曹公所不喜。

曹公與上司吳正德不喜歡的人,他自然得不遺餘力去對付,況且吳正德還是曹公的得意門生。

能將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兒,一舉置於死地,自然是大功一件!

到時候,曹公心中大悅,再操作一下,他還不得快再往上爬一爬?

甚至一舉成為曹公真正的心腹,也不是不可能!

至於眼下,兵部與戶部正不惜一切代價,徵兆兵士準備馳援鄲城,他是根本不會相信,那能有什麼效果,就能扭轉戰局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