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五十八章 兩個張家 (第1/2頁)

加入書籤

楚昭兒抬頭看著窗欞外早過三竿的日頭,這說明張家已經行了至少半日的時間,而自己因為暈厥了不知道。

她心頭不禁一陣倥傯。

本來打算趁人不備逃離開這裡,如今距離南豐縣卻越來越遠,可如何是好?

不過就是能逃走,一來自己腿腳還不利索,顧歡清那頭也是十萬火急,隨時都有可能生出意外。

楚昭兒感到惝恍心涼,一想到顧歡清又更不安,除了暗暗祈禱外真是感到別無他法。

心裡有事,居然不知不覺喝乾了難以下嚥的菜粥。

張雙慶收了碗離開,不過一會兒馬車再次緩緩啟動。

一路時走時停,慢吞吞的逶迤行駛著,過了兩天才看到一座雄偉的城池。

楚昭兒早聽說永安也是座大城,知道是張家的目的地到了。

她知道張家來永安城是為了給張雙喜的大伯家驅邪所來,起初也只知道張家大伯衝撞了湖神被降災,隨著路上的細細留聽,楚昭兒基本上也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原來張家數輩之前並不姓張,與其他逃難來東風國的巫族一樣,為了不被他人歧視,能安心落腳才改的姓氏。

巫族除了行巫術替人消災解難別無一技之長,張家最初也是靠這門手藝吃飯的。但是到了後來,越來越多的巫籍為了拜託賤籍更改的行當,或行商,或種田,真正掌握巫術的人便越來越少了。

再加上祈福消災什麼的和尚、道士也能做,再加上東風國風開放,老百姓對裝神弄鬼的事情並不太感冒。巫族便越來越少,剩下的也多隻能在鄉間騙騙愚昧、樸實的農民而已。

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張雙喜大伯那一支脈也放棄了行巫餬口,改行經商。

後來賺了大錢張雙喜的大伯改名叫張半城,皆是因為他在永安城裡置辦了多家買賣,涉獵廣泛,家宅弘美,所以人稱“張半城”。

對於這個外號,張半城接受的心安理得,甚至還將真名也改成了張半城。

只是張半城雖然有錢家裡的人丁卻並不興旺,只有一個兒子今年剛十一歲,但在去年底突然生了一場重病,大夫請來了好幾車醫治半天也不見好轉。

關於張財主家小公子得的這個病,整個永安城都譁然了。

各種傳言不脛而走,議論最多的是張半城年輕時是靠捕魚的財,永安城附近大湖裡的魚幾乎都給他捕撈乾淨了。這是湖神降罪,要他絕後。

張半城聽到這些怪力亂神之語,突然想起來自己本家還有會巫醫之法的人,雖然隔的時間久遠他也不大相信巫蠱之術了,權且死馬當成活馬醫。

他這才派人給張老太送信讓她過來救人。

馬車篤篤行駛在喧囂的永安城裡,叫買聲叫賣聲疊在一起,嘈雜混亂。

城內種了許多高大的煙柳,星羅棋佈的店鋪字號,門都敞開著。張老太年輕時候隨同丈夫曾經來過一次永安城,那時候還不像如今這般繁華。

她跟張雙喜、張雙慶兄弟倆說過張半城的家業,弄得倆人都特別想來。特別是張雙喜,覺得無論此次驅邪的事情辦的咋樣,大伯家看在親戚的份兒上還不得好吃好喝的招待啊!

所以,一進城他就嚷嚷著要去張半城家。然而張老太卻一點不著急,隨便找了一家茶館走了進去,點了壺茶水,又給張雙慶買了一碟子點心,給張雙喜夫婦各自買了兩塊燒餅。

張雙喜鼻子都快氣歪了,暗中直翻白眼兒,心裡有氣不敢直接,便催促道“娘,都到永安城了,還花這兒錢幹什麼?直接去大伯家招待咱們的東西肯定更好。”

張老太沒搭理他,留心傾聽著茶館裡客人的交談。現他們果然都在談論關於張半城家的事情,也難怪,張家樹大招風,家裡頭又生了此等大事,自然成了百姓們的談資。

聽起來茶客們似乎都篤定張家的災禍跟衝撞了湖神有關。因為張半城在信裡提及過此事,趙老太他們也都清楚。

張雙喜見娘不睬自己,又著急又失落,轉頭掃了一眼老婆。就見張氏正朝自己擠眉弄眼的,心裡疑惑,皺了皺眉頭。

張氏又將眼神兒朝茶館外面的馬車撇去,張雙喜才恍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