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蛋文学>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16章 明国心思(第1页)

第316章 明国心思(第1页)

明国松京皇城的御书房里,朱祁钧对着摊开的《联邦各国工业产值对比表》已经坐了两个时辰。

表格上,虞国的钢铁产量、铁路里程、电报线路长度等数据用红笔圈出,每个数字后都附着同比增长率,最低的一项也过了三成。他指尖在"虞国"二字上反复摩挲,纸面已泛起毛边。

作为与朱昭熙一母同胞的弟弟,他比联邦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清楚这个姐姐的行事逻辑。从武洲清除行动到《玄中城公约》签署,从劳工管理制度到基础科学研究,虞国的每一步都透着精准的算计。

朱祁钧桌上的密档里,详细记录着虞国近半年的人事变动:二十七个工业重镇的技术骨干被调往中央党校,十五名基层农庄管理者进入行政委员会见习,甚至连统计局的筛选标准都被锦衣卫探得七七八八。

"她在找继承她权力的人了。"朱祁钧对侍立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说。密档中提到的"技能等级政治参与度"等筛选维度,与明国嫡长子继承制形成鲜明对比。

他拿起其中一份关于虞国青年技术骨干的记录,上面写着"能独立设计井下电路组织过五次技术交流会",这类描述在明国的皇子考核册里从未出现过。

指挥使躬身道:"锦衣卫在坤泽城的眼线回报,虞国最近三个月的夜间党课出勤率提高了两成,授课内容多涉及制度延续性与技术传承。"

朱祁钧不置可否,转而翻开另一份卷宗——《明国南方工业区现状报告》。江南的纺织作坊已普遍采用蒸汽动力,苏州的机床厂能生产精度达o毫米的零件,松江的码头配备了机械起重机。

这些进展源于他过去十年的铁腕推动:将反对革新的三家世袭织造府抄家,把江南士绅的田赋转为工业投资,甚至亲自坐镇苏州府,监督第一台蒸汽机的安装调试。

但报告的后半部分暴露了隐忧:纺织厂的蒸汽锅炉仍依赖虞国进口的耐热钢,机床厂的刀具寿命仅为虞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码头起重机的钢丝绳每月需更换七次。技术瓶颈像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明国工业化的脚步。

"去把江南制造总局的最新图纸取来。"朱祁钧下令。半个时辰后,一叠绘制着蒸汽机的图纸摆在桌上。

与虞国的标准化图纸不同,这些图纸上的零件尺寸标注混乱,有的用"寸",有的用"分",甚至有工匠在旁标注"按经验调整"。制造总局的附言写道:"工匠技艺参差,同一批次零件误差可达毫米,需逐件打磨适配。"

这种差距让朱祁钧想起三年前与朱昭熙的会面。当时他提出引进虞国的机床制造技术,姐姐的回复是:"明国的工匠还没学会用卡尺,给了图纸也造不出合格的零件。不如先从统一度量衡、培训基础技工做起。"这话当时听着刺耳,现在却成了现实。

他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明国的疆域。北方的燕山、太行山,西北的祁连山,乃至中亚的天山,都被标注为"封山区"。自对伪明战争结束后,这些区域便实施"禁伐令",牧民迁离,垦荒停止,仅保留少量护林哨所。

这份坚持源于姐弟俩的共识。朱昭熙在战后会议上曾说:"北方的山林是明国的水塔,砍光了,黄河、淮河就要泛滥,南方的良田迟早变成盐碱地。"

朱祁钧深以为然,即便江南的士绅多次上书要求开放北方林场,他也从未松口。如今北方的植被覆盖率已恢复不少,甚至已经有了隋唐时期的场景,黄河的汛期洪峰较十年前降低了四尺。

但南方的压力与日俱增。随着人口增长,江南的耕地已逼近极限,工业扩张又挤占了大量农田。苏州府的奏报显示,去年因工厂占地引的民变达十七起,比前年增加五成。朱祁钧推行的"摊丁入亩"虽缓解了部分矛盾,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与展的冲突。

"皇三子在虞国的近况如何?"他突然问。

指挥使递上密报:"殿下还是在基层做事。"

朱祁钧盯着照片看了许久。这个儿子是他送到虞国的"观察员",名义上参与虞国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实则是要亲身体验虞国的制度。

从传回的消息看,效果远预期——皇三子已经成熟稳重了很多。

这让他想起自己的五个儿子。除了在虞国的皇三子,其余四人分别掌管京营、江南税赋、北方边军和宗人府。

每个人都有支持者:皇长子背后是军功集团,皇次子依附江南士绅,皇四子与边将关系密切,皇五子则得到宗室拥护。这种派系分割是朱祁钧刻意为之,他需要在平衡中观察谁能真正驾驭这个畸形的国家。

"把四位皇子的近期政绩拿来。"他下令。

皇长子的卷宗里,记录着京营换装新式火枪的进展,但附注明示"射程较虞国陆军装备短五十步,故障率高两成";皇次子的税赋改革虽使江南税收增加,但引了三次商帮罢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皇四子在北方边军推行的"屯田新政",因军官侵占土地而收效甚微;皇五子负责的宗室改革,仅削减了三成俸禄便因阻力太大而停滞。

朱祁钧将卷宗一一摞起,指尖在最上面的卷宗上停顿。虞国的筛选标准突然在脑中清晰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制度的理解深度,跨派系协作的手腕。这些恰恰是他的儿子们最欠缺的。

"也许真该试试另一种法子。"他自语。明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延续了三百年,但历史证明,按出身定储君,往往选出的是庸才。朱昭熙那种从基层筛选、在实践中淘汰的模式,看似冒险,却能确保最终站在顶端的人具备真才实学。

他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泛黄的《皇明祖训》。翻开"立储"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字样映入眼帘。

这是明国的立国根基,也是束缚改革的枷锁。朱祁钧突然想起朱昭熙曾说:"制度不是祖宗定下的死规矩,是活的,要跟着时代变。"

"传旨。"他转身对指挥使说,"命皇长子前往江南制造总局,协助解决锅炉钢国产化问题,为期一年,不得调用京营资源。

皇次子调任北方护林总管,负责燕山区域的林木养护,所需经费自行筹措;皇四子去苏州府处理工厂占地纠纷,限三个月内拿出方案,不得依靠军队镇压;皇五子继续推进宗室改革,但要拿出具体的产业转型计划,让宗室子弟自食其力。"

指挥使愣住了:"陛下,这样会不会"

"照办。"朱祁钧打断他,"告诉他们,谁能解决实际问题,谁就能在朕这里拿到更多筹码。"

他没有明说这是一场"养蛊",但每个儿子的任务都直指明国的核心困境——技术瓶颈、生态保护、社会矛盾、体制僵化。能在这些泥潭中趟出一条路的人,才配得上继承这个国家。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