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四二三 輕裘緩轡踏地來(九) (第1/2頁)

加入書籤

從皇太子進城,周後就等得心焦了。她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母親能夠從容面對兒子在外做官二、三十年不回家看一眼。反正這個有出息的長子只要兩三個月不出現在她面前,她就覺得丟了魂似的。

相比之下,另外兩個小兒子倒不是很受寵愛,這正應了民間那句老話天家重長子,百姓愛么兒。

終於,周後看到散步而來的丈夫和長子。看他們邊走邊說的那勁頭,周後就覺得心中如同一隻貓撓癢一般,恨不得衝上去。面對天子,她不用出宮相迎,但面對兒子,卻讓她恨不得快步跑上去。

“讓為娘看看,你頭成什麼樣了。”周後不等朱慈烺行完禮,已經一把將兒子拉了起來。飛快地掃過身體四肢,沒現有何殘疾,直奔朱慈烺的頭去了。

古人以髡刑為辱,就算是家裡過不下去當和尚,也不是什麼光彩事。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起事以後也不願意人家多說。

朱慈烺倒不覺得短有什麼丟人的,聽母后這麼說了,便解下烏紗巾,給母親看過耳短。

周後看了不由鬆了口氣,渾身輕鬆了許多,道“倒也不是太醜。”

“母后,這個長度其實挺好,一樣能抓個髻出來的。”朱慈烺道“再說,冠巾之後從外面也看不出來什麼。”

“外人看不出來,你自己就能自欺欺人了?”周後鳳眼一瞪,想擺個嚇人的神情,卻失敗得無以復加。

——我自己不覺得有什麼關係……

朱慈烺只是心裡想了想,嘴上卻不敢說出來頂撞周後。他隨手將頭一攏,飛快地塞進烏紗折翼巾中,動作一氣呵成。可見平日就是如此打的。

周後見了,心中一涼我兒平日就是如此輕忽……就如那些販夫走卒之輩……

朱慈烺見母后看他,只笑道“母后您看,果然從外面看不出來什麼吧。”

“偏你能做出這等奇思臆想來!也真有人跟你一起瘋!”周後聲音中已經帶了一絲惱怒。

朱慈烺嘿嘿笑了兩聲,不做辯解。

崇禎倒是頗為理解,道“你是怕官兵到了北面殺剃頭之人冒功吧。”

“父皇明鑑。”朱慈烺隨手一頂高帽送了上去“不過冒功倒是談不上。兒臣麾下不以人頭記功。只是怕官兵殺紅了眼,看到金錢鼠尾就認作虜醜,難免會讓無辜百姓枉死。”

“那若是有真虜混跡其中呢?”崇禎又問道。

“這等漏網之魚到底還是少的。”朱慈烺猜想崇禎不明白什麼叫“鄰里街坊”。一個沒根底的東虜在大明腹地,就如夜中篝火一般顯眼。不說周圍人的指認,就是口音都瞞不過去。

“不過這事上,兒臣倒是覺得,寧可逃過一千,不能妄殺一人。”朱慈烺道“兒臣麾下有人曾說有為忠民,無為難民。兒臣覺得這十個字實在說得極好。”

帝后都是愛民之人。但對百姓不念朱家舊德剃降虜多少心有芥蒂。此時聽了這十個字,細細一品,心中芥蒂頓時全消。

這天下固然有忠義敢死之士,但也不該以此來強求萬民皆是如此。何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民斯有土,日後光復神京,解救了這些難民。仍舊是大明天下。

若是人都死完了,哪裡還有華夏?

有為忠民。無為難民。

這十個字在崇禎心裡很快就紮了根,等朱慈烺走後,特意布詔書,用這十字安撫身陷虜地的百姓。在忠義與逃難之間做選擇,總比在華夷之間做選擇要好許多。實際上,寧死不屈的人不會因為這十個字而做難民;原本就剃求生的人。也不會因此改做忠民。只是即便剃了頭,百姓也不會就此覺得與大明決裂了。

朱慈烺隨著帝后進了宮中,一起用了晚膳。飯後清口的是黃山毛峰,倒不算差,可見宮中的生活水準也在慢慢恢復。不過周後仍舊在宮中紡織。產量不高,卻足夠天家自用。

“現在宮中沒得許多人,開銷倒是省了許多。”周後道“你皇伯母上次還給了我一千兩脂粉錢,貼補你大婚的花銷。”

朱慈烺無奈笑道“有錢大辦,沒錢小辦。難道會有人嘲笑我家寒酸不成?放到日後,這還是皇父皇母節儉持國的美談呢。”

話雖如此說,但是……

“祖宗規制放在那兒的啊。”崇禎嘆道“現在宮中的人,全都拉去打儀仗怕都不夠。”

“這個問題倒是不大,找兩個禮臣,刪減一下便是了。”朱慈烺道“不過我若是大婚,諸王要隨禮麼?”

周後輕輕打了朱慈烺手臂,笑罵道“都要大婚的人,還這般沒形狀。”

——我很認真的啊!

朱慈烺只得跟著笑了笑“百姓家裡成婚,親戚都是要隨禮的。”

“那是因為百姓成婚乃是私事。天家大婚,那是國事。焉有以私情進國事者?”崇禎到底是下功夫研究過經學的,不小心就流露出那股老夫子的味道。

“父皇說得是。”朱慈烺轉過話題道“不過這兩年怕是也大婚不成。要不,皇伯母的一千兩銀子先投到鐵廠去,還能分紅吃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