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四一八 輕裘緩轡踏地來(四) (第1/2頁)

加入書籤

崇禎十八年十月初二,蕭東樓得到攻佔天津軍令的次日。第二營晝夜行軍一百八十里,奇襲在天津城外紮營的東虜貝子博和託。此戰打得實在太過迅疾,博和託甚至不知道生了什麼事,明軍已經如同天兵下凡一般衝到了眼前。

第二營的軍官放棄了輜重和輔兵,只以戰兵攜帶一日干糧和水,完美重現了盧象升鄖陽奔襲之戰的戰法。

博和託退兵三十里方才站穩腳跟,重新紮下大營,而此時蕭東樓已經進駐天津衛,組織抽調民夫修築工事,踞城而守。

因為第二營度實在太快,就連明軍自己都沒有準備。沈廷揚剛剛才送出水師隨時可以支援天津的塘報,蕭東樓催討大米的文書已經從兵部轉到了沈廷揚手裡。沈廷揚當時都看呆了,急急忙忙將要送往遼東的兩船大米先行調入天津。

這些大米送到遼東只是作為囤積備戰之用,而對於天津的蕭東樓卻是守城利器。

有了大米,就有了民心。

“上工一天,十斤大米!”

這就是蕭東樓在天津喊出的口號。所有壯丁只要按照第二營的要求努力幹活,就能拿到一枚竹籌。竹籌作為工分,隨時可以兌換大米作為工錢。亂世之中,米價一日三漲,拿什麼都不如直接拿大米可靠。

有些幹活賣力的壯漢,一天工作下來的確能拿到十斤大米。當然,這種人屬於極少數的高收入者,普通人收入只是兩、三斤上下,而且這些壯漢第二天也未必還能拿到這麼高的收入。

不過這並不影響宣傳。

得知有人一天就賺了十斤大米,越來越多的民夫投入了工程營造之中。隨著第一道防線的建成,蕭東樓總算放下了心。同時也等到了大都督府送來的嘉獎令和部隊就地擴編為近衛第二師的命令。

剛整訓完畢的新兵源源不斷派往天津,將沿途的土路都踩實了。

蕭東樓一邊將他們補充進自己的拳頭營部,一邊在戰場進行再教育,讓他們適應真實戰場的血腥和殺戮,用小規模的邀戰累積經驗,為將來的大戰做準備。

等博和託得知擊潰自己的明軍竟然只是一個四千餘人的隊伍時。蕭東樓已經完成了天津城外三道防禦工事,並且接受了兩批共三千人的新兵。火藥、炮銃和糧米、石料源源不斷送抵天津,隱隱有了固若金湯之勢。

天津為北京東面屏障,也是一方重鎮。光復天津之後,明軍隱隱對永平四鎮形成威脅,一旦東虜大軍想從山海關退走,勢必要受到明軍從側翼的打擊。

不過要想徹底截斷東虜退路,光靠一個剛組建起來的第二師恐怕還不足以完成狙擊任務。

“要守住山海關,以我軍的火力也得要五萬人。”曹寧對著尚不精確的地圖。重重嘆了口氣。

蕭東樓摸著眼罩,也頗為無奈“把三個師都拉過來才勉強夠啊。”

東宮軍制,一個師三個營,滿編人員為一萬三千人上下。三個師也才將近四萬人,而現在東宮一共只有五個師,其中遼東師還不能算是正兒八經的主力師。遼東師絕大部分人其實是勞工、苦役、墾荒的農民,要想靠他們作戰,實在有些緣木求魚。

近衛三個師。加上山地師,總兵力在五萬上下。要控守兩個半的省份。兵力實在太過於的捉襟見肘。然而戰士屬於專業人士,並非抓一個壯丁就可以擔任的,這也使得光復大業受到了極大影響。

“要是不管不顧堆一下的話也能堆起來。”曹寧道“怕就怕一打就潰。”

“還是精兵為上。”蕭東樓道“遼東師那是註定打不了大仗,否則殿下怎麼會派一支烏合之眾過去?看著吧,一旦東虜要打旅順,肯定還是調派別的營頭過去。”

“多教點士官、軍官出來。看來這軍還是得擴。”曹寧道“你想,日後收復了北京,肯定得有一個師拱衛神京;還得有一個師內控三大關;再有一個師控制京東山永。這就三個師去掉了,其他地方不用兵了?”

蕭東樓一下子來了精神,道“有道理!如果擴師建軍。那麼蕭陌他們第一軍可以拱衛神京、控制三關、東鎮山永。單寧第三軍可以守大同、山西;咱們第二軍正好主攻遼地!皇太子好籌劃!”

曹寧白了他一眼,道“你進來的時候被門板夾了腦袋?這是你臆想出來的部署,跟殿下有一個銅板的關係麼?”

“不過這佈局的確不錯吧!”蕭東樓搓著手“打到遼東去,給督師報仇!秀才,快快想個主意出來,定要讓咱們擔任遼東主攻部隊!就算把光復神京的功勞讓給蕭陌都成!”

曹寧垂頭想了想,道“咱們軍中大多是北直人,不過當前也沒誰家的營伍是以遼人為主,所以人和這一項,大家都不沾……咱們可以造個人和出來。”

“計將安出!”蕭東樓興奮起來。

“找先生。”曹寧沉吟道“咱們現在就著意找遼地先生,學遼動話,著手整理風土人情。等殿下要考慮派兵復遼時,咱們自然就趕在其他人前頭了。”

蕭東樓一拍桌案,大笑道“果然是我家軍師!好計謀!看我領兵直搗黃龍,掘了東虜祖墳,為督師報仇!”

“人和、天時、地利,缺一不可。”曹寧道“還得找人勘察遼地地圖,準備好嚮導。咱們不能私招戰兵,但可以外僱先生,這些人不妨先養起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