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四百十 忽聞羽檄傳來急(十) (第1/2頁)

加入書籤

唐縣地處保定西南,在太行山東麓,緊鄰大茂山,也就是此時的北嶽恆山。此地素來有“七分山,一分水,兩分地”的說法,全縣多是山地,並不適合騎兵作戰。因為特產花崗岩和大理石,所以更為工部看中。

“地利人和在我,蒙古韃子要想攻佔唐縣顯然不可能。”王翊站在臨時製作的地圖前,竹鞭點著圈出來的騎兵駐屯點和伏擊點“這些地方立刻派出探馬打探,尤其是駐屯點,如果有必要可以直接破壞水源。”

眾參謀聽了面面相覷,暗道你還當真的來?

王翊掃視一週,道“你們可有何建議?”

在參謀隊中,雖然參謀軍銜一樣,但作戰參謀的地位更高些。張參謀道“韃子夜戰不如我軍,如果能夠探知其駐屯地,大可以輕兵精銳加以襲擾。”

這是總參謀部統計出來的資料。蒙古和滿清軍中夜盲率遠高於明軍,甚至高於漢軍旗。如果考慮到不同民族之間的飲食習慣不同,這個資料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王翊點了點頭,道“還有。”

眾參謀緊盯著地圖,不知道這位主官還想聽些什麼。

王翊等了一會兒,問道“蒙古韃子為什麼要來北直?”

一干參謀臉上綠。

——這不全都是你臆想出來的麼!

他們心中吶喊道。

王翊卻沒有這份自覺,自顧自道“我以為,這是東虜與蒙韃再次聯手。放在眼前,就是為了保住保定。所以這支蒙韃不會是為了攻城拔寨來的,他們也沒那個能力。我以為,他們在出了山地之後。必然化整為零,騷擾我軍糧道才是目的。”

如此非但能夠打擊前線明軍計程車氣,也能以戰養戰,掠奪財富。這符合蒙古人的戰爭思維。當年蒙元佔據了天下,也沒想過要展城市,而是希望把整個華夏大地變成牧場。這就是其民族性所致。

眾參謀微微點頭,表示這還算設計得離譜。如果說一支蒙韃三、五千人的大軍帶著攻城器械來打唐縣,這比志怪傳奇還要不靠譜。

“所以我們非但要守住唐縣,更重要的是不讓他們隨意散開,否則日後北直大地上的韃亂更難清剿。”王翊道“關於這點,諸君子有何建言?”

“百總,”張參謀忍不住道,“這個演練設定有些問題。我軍實際戰鬥兵力只有一百數十,無論如何不可能正面對敵三五千眾。”

“要是設定永遠都是我軍佔優。那還要演練幹嘛?”王翊以奇怪的目光看著他“諸位都是讀過兵書戰冊的。名將與庸將何以差別?庸將只能打贏必勝之戰,而名將卻能在絕境打出漂亮的勝仗!”

參謀們大多比較理智,不太會被王翊那半生不熟的名將理論征服。

“整兵出,進山拉練!”王翊道“張參謀,通知周訓導帶領鄉勇、巡檢、警察一道佈置城防,防止蒙韃偷城。”

張參謀無奈應諾。

雖然參謀們覺得主官有點小題大做,上任的這把火燒錯了地方,但只要開了軍議。一切記錄在案,就算是演練命令也不容違抗。軍法官一樣會對演練過程進行監督。如果出現了逃跑、怯陣、違抗軍令,一樣會以戰時條例處置。

王翊出門的時候看了一眼軍法官,現所有的軍法官都是陰沉著臉,等閒不說話,也不與他人往來,更不會建立私交。他們就像是隻知道服從命令的機器人。據說這全都得益於武長春不近人情的心志訓練。讓他們以恢復大秦制度為榮,只認軍法,不知私情。

相比之下,王翊更喜歡大漢時代的軍隊,有李廣。有霍去病,在寬闊的天地間縱橫馳騁,那才是武將的世界。如今這種大家列好陣型往前對沖的仗真是枯燥乏味,毫無意外地總是由紀律鐵、士氣高的軍隊獲勝。

現在滿清還沒學會如何列出方陣,用的還是橫列陣。如果滿清也學會了方陣呢?如果滿清還學會了火銃呢?難道兩支軍隊相遇之後就是排著隊互相對射?這得有多傻啊!

——仗肯定不該是這樣打!雖然我還沒想明白該怎麼打才好。

王翊邊走邊想,思路又回到了鴛鴦陣上。現在火銃主要是配給方陣兵,鴛鴦陣兵還是作為主力殺手,只配了冷兵器。如果鴛鴦陣迴歸戚繼光時候的配置,有過一半火銃,那威力就大了。

經過了實戰洗禮的王翊卻也知道,如果用火銃不能在一合之下擊潰敵人,那麼接敵之後鴛鴦陣這邊可就沒了自保能力。

——不知道用快槍如何。

王翊又想起了一種不為明軍兵士看好的兵器。那種快搶形制似長槍,其腹中空,填充火藥、鉛子之後就如火銃一般。等放完了火藥,將槍頭再裝上去,便成了長槍。正是遠可近的上好兵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