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二三五 粉身碎骨渾不怕(三) (第1/2頁)

加入書籤

“王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尚復懷疑。……今王率眾來歸,必列土以封,仍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河山之永也!”

吳三桂很快拿到了多爾袞的手書,送書而來的清使也轉達了多爾袞招降的誠意既封平西王,自然大軍西向所得領土皆在治下!

吳三桂在前信中好生斟酌措辭,正是不想落下個降清的名頭。誰知這多爾袞卻是毫不客氣,根本不談“借兵”的事,直截了當地招降這位他廣寧王。

吳三桂讀罷回信,好生招待了清使,自己回到書房,將多爾袞手書呈給父親吳襄閱覽。

吳襄冷哼一聲,怒道“九酋何不說給我家十五省之地?真當我幼稚可欺麼!”

“東虜素無信義,兒子以為借兵之事可以作罷。”吳三桂道“實在不行,可從海道走登萊,就說拱衛聖駕,父親以為如何?”

吳襄捻鬚沉吟良久,道“不至於,不至於。不到最後關頭,尚不至於要去南面。我看還有轉圜餘地……”

“報~!緊急軍報!”

吳襄彈身而起,叫道“何事!”

“報大王!主父!北翼城一軍投賊,賊軍已經進城了!”塘馬高聲報道。

吳三桂頓時臉上煞白一片。他知道關寧軍已經不復往昔能征善戰,但沒想到竟然有臨陣投敵之事。

山海關除了關城之外,在四方另有衛城,分別是東西羅城、南北翼城。李自成將主力放在石河以西,又派兵包抄至關城內外,進攻東羅城、西羅城、北翼城。因為南翼城靠近海邊,沒有攻打意義。故而不曾被兵。

如今北翼城投降,東西羅城壓力遽然大增,可謂山海震動。

吳三桂聞訊,望向父親,手中攥拳,道“父親。眼下可是得當機立斷了!是南渡,還是降清?”

以唐通那點兵力,降闖之後都封了定西伯。吳三桂若是早些能夠看輕頭上的王冠,早早降闖,必然也能封侯。然而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此刻投降能否保住性命都是兩說。既然山海關守不住了,那就只有南逃和降清兩條路走了。

“若是南渡,我父子只有白手起家……”吳襄搖晃著腦袋“若是降清,手中仍有兵馬。日後等清兵不走。還有反正的機會。我看……先降清吧!”

吳三桂見吳襄下了決斷,朝父親拜了一拜“兒子這就去見多爾袞!”

山海關外,殺聲震天,順軍又掀起了一股攻勢。

……

多爾袞自從接了吳三桂的求援書信,當即就領了大軍折返,日行一百二十里,終於趕到了距離關城十里處紮營,次日又遷到歡喜嶺上的威遠臺觀戰。

歡喜嶺其實只是一條略高於平地的小丘陵。離關城極近,不過二三里路。官軍自關外返回。行至該處則見關門近在眼前,心中歡喜,故名歡喜嶺。

多爾袞站在高處,遠遠能看到陣仗掀起的兵塵煙火。他看到北翼城上藍旗招搖,便知道吳三桂大勢已去,只能在投降自己和南逃之間做出選擇。

洪承疇不耐嶺上風大。早早就下去了。范文程卻一直跟在多爾袞身後,這在一干滿將之中顯得格外醒目。

“吳三桂要降了。”范文程看到山海關關門中開,跑出一隊人馬,徑直往威遠臺來,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低聲說道。

多爾袞也是喜不勝收,當即轉身道“阿濟格,整備人馬,準備出戰!”

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同胞哥哥,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大妃阿巴亥的第一個兒子。為人武勇少謀,卻又野心勃勃。黃臺吉只當他是一條好狗,衝鋒打仗總將他放在前面,卻又將兩白旗給了多爾袞和多鐸,製造他們兄弟不和。

黃臺吉死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稱叔父攝政王,阿濟格也想撈一個叔王的頭銜,卻被同胞弟弟多爾袞拒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