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一六一 芭蕉心盡展新枝(三)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篇文章不錯。”朱慈烺從一應文士的作文中挑出一篇。

張詩奇雖然仍被人以“知府”稱呼,也時常去西安府府衙走動,代表皇太子轉達一些切實的需要。但他只是河南府的知府,而河南府府治都洛陽已經淪陷,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秦王府,跟在朱慈烺左右。

侯方域為了在知府衙門被這位張知府“抓住”,著實下了一番力氣。

張詩奇上前看了一眼,道“殿下,這是侯方域所作,他是前戶部……”

“侯恂的兒子。”朱慈烺顯然對他十分有印象,介面道“怎麼會去你手下的?”

“如今還是外聘。”張詩奇連忙解釋一句,心道難道皇太子與侯恂有什麼過節?怎麼聽著口吻不善啊?

朱慈烺又重頭看了一遍,道“寫得的確不錯。唉……”可惜亡國之後終於還是踏進了滿清科場,更讓人見笑的是,竟然還沒有考中。

張詩奇不知道皇太子感嘆什麼,小心問道“殿下,此人可有不妥否?”

朱慈烺搖頭道“此子乃復社中人,古文名稱一時,以此文看來的確不負其盛名。更難得他肯學實務,當年隨侯恂在京時曾寫過屯田策,我在宮中也是看過的。”

朱慈烺絕非虛言。明末四公子之中,他留心的只有兩位百科全書一般的方以智,以及與李香君留下《桃花扇》故事的侯方域。

前者是永王、定王的老師,他身為太子,不方便太過靠近。讓有心人看到還以為自己想挖弟弟們的牆角。那才是黃泥甩在褲襠裡,怎麼都說不清的事。至於侯方域,雖然沒有那麼多雜學,但是在文章上聲名極高。史可法致多爾袞的書信便是由他執筆起草,也算是江南文壇不可小覷的人物。

“只是,此子孟浪太甚,非但喜歡參與《留都防亂》這等閒事,連科場之中都不知道收斂。”朱慈烺頗有些失望道“先生沒讀過他的試策吧?”

“確實沒有。”張詩奇額頭一陣冷汗若是他考中了,我說不定還會去讀一遍。既然沒中。我怎能想到去看?

“他那試策寫得倒好,南省許多制藝教材之中都有收錄。”朱慈烺冷哼一聲“只是他一個小小生員,竟然指摘聖天子的不是!這豈不是狂妄得沒形沒狀了!”

侯方域與復社其他才子一樣,喜歡針砭時弊,討論天子得失。考試之時,侯方域得了題目,又想到自己父親被囚獄中,腦子一熱就寫下了“天子察察為明”的作文,公然指摘崇禎帝不能明辨賢愚。作為一個孝子。有這樣的情緒並不是過錯。可這能解決什麼問題?原本到手的舉人功名也因此飛走。四年過去了,侯方域仍舊是個生員,為救父親亟亟奔走,甚至急病亂投醫。

朱慈烺並不滿意崇禎的執政能力和治國手段,也無意替崇禎掩飾。但崇禎好歹是他這個身體的生身之父,是個寧可縮減自己伙食、衣物也不虧待孩子的好父親。無論從外在名義,還是內中相處日久產生的情感,朱慈烺都不會因此原諒侯方域。

而且那篇“察察為明”的作文裡。隱約還流露出黨爭的煙霧,這更讓朱慈烺不願看到侯方域參與到權力中樞來。

——但是這篇文章實在太合心意了。

朱慈烺拿著這篇文章又看了一遍。果然詳略得當。在世界本源到底是先“氣”後“理”,還是先“理”後“氣”,或是“理氣混一不分先後”,這個唯心唯物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文章完全沒有闡述!反倒強調了張載在從學之前,志心軍事的經歷。又寫了橫渠門下對於地理、農學的貢獻。這簡直就是朱慈烺的貼心小棉襖,完全將皇太子置於張橫渠先生同一條軌道上,理直氣壯告訴天下大儒雖然如今的皇太子只是以知兵聞名,但看看太子殿下零星寫出來論著,誰知道未來不是一代承上啟下的大宗師呢!

“讓侯方域來見我吧。”朱慈烺對比了一下吳偉業。像吳偉業那樣屈從暴政。當了滿清國子監祭酒的變節分子,朱慈烺都不耐其煩地悉心矯正,雖然目前進入了一個低谷,但並沒貼上朽木不可雕的標籤——否則早就將他趕出官驛了。侯方域到底只是年輕氣盛,如果一直帶在身邊好好雕琢,至少可以用他的才氣做些更有利於國家民族的事。

張詩奇只看了一遍就將侯方域的文章印在了腦子裡,心中卻有些疑惑這文風頗有沉穩氣象,與侯方域往日跳脫的行文頗有不符。難道侯方域真能隨心而,落筆成文,作文之道已入化境?這份功力,放眼天下也沒幾人能夠做到啊!

——唔,之前的吳庶子倒是其中之一。

張詩奇突然有了些許聯想,再將吳偉業曾經的奏疏、啟本回憶起來,竟有六七分像。有了這份聯想,原本有著濃郁關中氣息的文章,漸漸展露出一兩分江南水鄉的秀氣。

侯方域見到張詩奇的時候,畢恭畢敬行禮作揖。張詩奇卻沒了往日給他的優待,板著面孔問道“日前你交來的作文,是出自何人之手?”他這麼問話,已經不信原作者是侯方域了。

侯方域心中驚喜交加喜的自然是這篇大作果然入得太子法眼,否則張詩奇也沒必要特意再來核對作者;驚的是張詩奇一個小舉人,竟也不能小覷,不知道從來看出了端倪。

為了面見太子,援救父親,侯方域定了定神,朗聲道“正是學生有感而得。”

張詩奇又看了侯方域一眼,心中暗道我這問得很有辱他的意思。他這副鎮定自若,是心闊容恥?還是貪人之功?

“且隨我進去,在太子面前不可浪對。”張詩奇轉身往裡走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