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诩坐在圈椅里,一手支额,姿态很安静,白皙面容上什么表情也没有,像是出神出了很久。
夏潋看了看宁诩放在腿上的那个木碗,有些担心宁诩是太过伤心,正要低声劝慰,就忽然见宁诩动了动,把木碗放在桌上。
“他应该是从宫门走出去的。”宁诩说。
众人皆是怔住,宋公公最着急,忙问:“陛下如何得知?”
“北三殿的宫墙比平常宫殿更高,暴雪天里攀爬上去未免太过费力,也不知会不会碰见底下巡逻的侍卫。”宁诩淡淡道。
“往宫墙上爬,不如堂堂正正走院门来得舒坦。”宁诩抬手虚虚往外面指了指,又说:“朕进来的时候就看过了,院门上只挂了一把大锁,若是琢磨过开锁办法,不用钥匙打开木门也不是不可能。”
从前北三殿的宫人从不担心里面有人逃跑,毕竟跑出去也是在宫道上,很快就能被人发现并抓回来,有跑得远的,抓回就被打得半死。
久而久之,宫人自然觉得没人敢从门口逃出去。
“若是清早门锁脱落,北三殿肯定有人发觉了。”宁诩慢慢道:“但为避免追责,那人或许重新将锁挂了回去,并未坦言。”
“宋公公,你把人带去刑部,不必真的用刑,但务必恐吓一番,看看是否真有此事。”
宋公公:“奴才遵旨。”
夏潋又出声:“陛下,臣不明白,就算出了北三殿,也是在宫道上,段晏如何能躲过许多夜巡的侍卫,走出宫门?”
宁诩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反而抬眼看向了一旁的敛秋。
“朕记得,秋姑姑告诉朕,段晏昨日只穿了几件薄薄的衣物,最外面是一件雾灰色长袍,且几日未能好好进食,瞧上去虚弱不堪。”
敛秋一愣,忙上前行礼,道:“是,奴婢所言句句属实。”
宁诩点点桌上那个木碗,很轻地哼了一声:“朕可不相信他是会因为入了冷宫,就自我作践糟蹋身体的人。”
敛秋及其他人还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夏潋已经猜出了宁诩所指:“陛下是说,段晏刻意令得自己饥寒交迫,模样虚弱,来让看守的宫人们放松警惕?”
毕竟,谁会在意一个饿得手脚无力,又被冻得面色发白的孱弱青年呢?
事实也确实证明,北三殿的太监乃至宫女们,都没将他放在眼中,别说严加看守,就连入夜就寝前也懒得去看一眼。
包括在敛秋面前徒手制作这劳什子木碗,恐怕也是故意示弱。
“但若是出了北三殿还身体虚弱,怕是不合时宜。”宁诩话锋一转,又若有所思道:“要想逃出宫外,必得保留体力,也不可能穿着单薄衣物四处晃悠,引人注目。”
宋公公听得稀里糊涂:“那是……”
宁诩掀开桌上那茶盏的杯盖,用指尖沾了点清茶,在桌上划了几道。
“朕没记错的话,北三殿与御膳司,隔得并不算远。”
“昨夜大雪,朕下令值守的宫人减半,巡逻的侍卫也少了人手,若从最短的这条路过去,只需花费一刻钟时间,雪夜视线不佳,只要注意隐匿身形,很大概率不会被发现。”
敛秋迟疑道:“段公子前去御膳司,只是想填饱肚子吗?”
宁诩摇了摇头,刚要说话,夏潋就像是想到什么似的,开口说:“每月的初三、十六和三十,御膳司都会派出队伍,到宫外采买新鲜食材,清晨出发,午后才回。”
如果是炎热的夏日,每月采买的次数还要多一些。
而今天正是十六。
“段晏极有可能夜半打晕了某个御膳司的小太监,换上他的外袍,第二日随着采买的队伍出宫了。”宁诩道。
夏潋很快回忆了一下御膳司的人一般是什么时候出宫的:“队伍通常寅时出发,在宫门验了领队之人的令牌后,就被放出去了。”
寅时?众人的脸色各异。
那岂不是刚刚停雪不久,天色还昏暗的时候?仅仅半个多时辰后,敛秋就到了北三殿,发觉段晏消失了。
如此一推算,或许宁诩在得知消息时,段晏才刚刚步出宫外不久。
“还记得先前那个在御书房行窃的‘内贼’吗?”宁诩叹了一口气,轻声说:“那个应该是燕国的探子,他与段晏接触多日,应该早在送膳时将御膳司的一应布置说得清清楚楚。”
包括御膳司采买队伍的安排,宫人们居住的方位等等。
段晏混入其中,甚至还能夜中顺手拿几样御膳司做好的点心,填一填肚子。
“这些都是朕的猜测,”宁诩揣起手,道:“只不过今日出宫的队伍只有御膳司一支,是对是错,一问便知。”
夏潋很快反应过来,立即吩咐:“北三殿的院门大锁清早是否被人破坏、御膳司角落是否有被打晕的太监,以及宫外采买的队伍是否有人无故失踪,快去查!”
只要这几件事查明白了,就能确定宁诩的猜测全部属实。
若段晏刚刚出宫不久,或许还在京城中,能被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