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
太素倚靠在龙榻上,听到呼唤,睁开眼循声望去。
却见女儿国国主簪云跪坐在榻前,一双美目含秋水,一脸期盼的望着她。
“簪云,你唤我何事?”
莹白贝齿轻咬嫣红唇瓣,簪云面露羞意,鼓起勇气说:“姐姐,我将国君之位让于你,你莫要同我争唐僧,可好?”
太素猛然起身,定定瞧着簪云。
簪云抬手抚摸脸颊,怯怯问道:“姐姐为何这样看我?”
太素佯装不知内情,问道:“唐僧是何人?你又是从何处知晓此人?”
簪云长舒一口气,神色松快许多,轻声答道:“方才妹妹在御花园中赏花,听侍卫提起,说自东土大唐来了一个和尚……”
说清楚始末,簪云脸上露出羞意。
太素冷声问道:“那些侍卫从未离开过女儿国,又是从何处得知唐僧的过往?”
簪云一愣,手指颤动,思索片刻随即答道:“许是听旁人说的。侍卫虽不曾离开女儿国,却能去宫外。
宫外过往行商不知凡几,那唐僧又威名远播。闻得他的大名,也不算稀奇。”
“呵呵……”太素似被泼了一盆冷水般,低笑几声,再度开口:“我不曾想到,你身为一国之主,竟这般天真。
宫规森严,那几个侍卫敢在宫中多嘴多舌,你不觉得蹊跷?再说唐僧,你知他是何样貌?品行如何?”
簪云眼中蓄泪,手指交缠,别过眼去,不敢看太素。踌躇再三,方敢开口。
“姐姐,东土大唐乃天朝上邦,那唐僧是唐王亲封的御弟,品貌岂能有瑕?”
太素忽觉头疼,揉着眉心想:簪云心中只有情爱,全无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有这样的国主,是女儿国的不幸。
“簪云,你可知一国之主肩上担着黎民百姓?女儿国子民皆仰赖你活着,这担子不可谓不重。”
太素神色不悦,语气中透着责备之意。
“不过是一个男子罢了,你连他是何模样都不知晓,就要为他放下肩上重担?你置天下百姓于何地?”
“姐姐……”簪云握紧太素的手掌,哀求道:“登基为帝并非我所愿。若能选,我宁可做百姓,过平淡日子。
从前,能继位者只有我一人,便是不愿,我也只能硬着头皮继承大统。可如今有你,你比我更适合做一国之君。”
太素嘲讽道:“算你有自知之明。”
簪云眼睛一亮,兴冲冲问道:“姐姐,你答应了?”
“你这蠢货。”太素忍无可忍,戳着簪云的额头,低声骂道:“全然不似一国之君,半分心机也无。
眼下我应了你,待那唐僧行至此地,我忽然改了主意,强行招唐僧为夫。到时你如何自处?”
“姐姐。”簪云抱住太素的手臂,头轻轻靠在她的肩上,笑着说:“姐姐并非言而无信之人。”
“哼!”
太素抽回手臂,有心教训簪云一番,转念一想,她说破嘴皮子,都不如让簪云撞一回南墙,遂改了主意。
“既然你不愿做国主,那便由我来做。”太素垂眸看着簪云,冷声说:“待唐僧行至女儿国,我会为你赐婚。”
“真的?”簪云大喜过望,扑进太素怀中,叫道:“我就知道姐姐最疼我,我这便去寻太师,让她操持禅位一事。”
“不必如此麻烦。”太素拦下簪云,说道:“登基大典劳民伤财,于国无益。你写一道诏书,明日上朝宣读便好。”
“我这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