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风度都被你们丢光了。”
这种情形,在各大书肆轮番上演。
而被议论的人,也在拿自己的文章做对比。
温家。
温四爷看着闷闷不乐的儿子,问道,“有看出自己跟前两名的差距在哪么?”
温从戒不语。
昨天放榜回来,他还有些不服。
现在嘛,无话可说。
沈淮的文章,确实写得比他好。
尤其是策论,观点新颖,格局宏大。
便是第一的江怀宴,也难掩其锋芒。
江家。
江父看完沈淮的文章,叹道,“此子实力不容小觑啊!”
“是儿子不够刻苦。”江怀宴起身作揖,“儿子一直视温从戒为对手,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沈淮来。”
甚至险些被他压盖锋芒。
“此人师承京都谢氏嫡子,不出意外,应该会进国子监。”
小院凉亭中。
沈淮猛然打了两个喷嚏。
他揉了揉鼻子,开玩笑道,“估计是我娘和我奶奶想我了,我又没给家里写信,他们肯定在念叨我中没中。”
“淮弟放心,捷报很快就能送到青萍。”
乡试捷报,通常是由省府安排差役直接送到考生家中的,但有些‘报喜人’以路途遥远为由,向考生家索要高额喜钱。
若考生家中贫寒,给的喜钱少,‘报喜人’可能会因此不满,进而扣留捷报。
导致引矛盾。
有的‘报喜人’甚至‘匿名不报’,直到考生全家凑够满意的金额才给捷报。
这种情况,每到乡试会试就频频生。
影响很恶劣。
所以很多年前朝廷就取消了这种形式。
捷报由省府统一送至各州郡,再由各州郡送至各县。
报喜之事,由县衙安排。
省时省力,考生家也不用给高额喜钱。
捷报对中榜考生来说,是一种身份认证,还有社会认可,只有拿到捷报,才能去县衙标注‘举人’身份进行免税。
若无捷报,可能会被质疑‘冒名中举’或‘榜上无名’,不仅影响声誉,还会影响后续的科举。
所以,范进中举的时候,范母就算典卖衣物也要把喜钱凑齐的原因。
当然,极端的行为案例不多。
但索要高额喜钱却是普遍存在的。
为了避免有心人钻空子,朝廷又设置了‘举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