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六零河山溝一家人 第8節 (第1/2頁)

加入書籤

包子裡放了上次用的豬油渣,還有新換來的細粉。

周溫自己躺在小車裡聞著香味,瞪著兩隻圓溜溜的眼睛,她這一個月的時間已經慢慢習慣這種狀態,只是她孃的眉頭皺的越來越深,總因為她不哭,以為她是個傻子。

周喜一進家門,看到廚房冒著煙就跑了進來。

“娘,我餓了。”

田耽抬頭看她一眼,“先洗手,包子都在筐裡呢。”

周喜哦了一聲,轉身就趴過去看到小推車上的人。

“我小侄女長的真好看,還真的像娘,我還以為爹騙我呢。”

田耽看她除了長的像個女孩,哪都不像,也不知道像誰?“你能不能穩重一點,咋咋乎乎的。

周洪山剛剛把她的東西都放到堂屋裡,進來就聽到這話,“快去洗手。”

周溫知道這個就是周喜,小姑,這幾天被罵了很多次,

田耽把紅薯茶都盛出來,餘秀敏伸手端,又叫在東屋的周場跟周源吃飯。

周場到廚房裡才看到周喜,開口就是陰陽怪氣的,“你回來家裡可熱鬧了。”

周喜懶得理他,自己拿了一個大包子,又拉過來一個板凳坐在小推車旁,“你以後的脾氣可千萬別像我娘,她很兇的。”

田耽看她一眼,似笑非笑淡淡開口,“你有本事別吃我包的包子。”

周喜又心虛的笑笑,該說不說,她孃的手藝真的很好吃,比她們學校食堂的廚子要好很多。

“娘,我在開玩笑呢。”

作者有話說:

扁食等於餃子

餃子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成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起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唐代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百餃園的229種水餃,分為十大系列,有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

宋代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

清朝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以前(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隨著商業化和人口流動,南方也正在學習北方的傳統文化。在廣東,一些如珠海、東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過年也漸漸有了吃餃子的習俗。另外福建、客家地區原本有吃餃子的習俗,但不是過年或過節必備品。

正因為中國文化豐富多彩,才會形成各地過年過節習俗文化的多元化。

第8章 笑掉倆門牙

周場在旁邊呲個大牙看熱鬧。

周洪山伸出來腳踢他一下,“明個去縣裡一趟,你大哥估計弄了些東西,你去拿。”

周場大牙還沒收回來就被安排了活,“行,我去。”他最愛幹活,說著拿過來倆包子,一大口下去,三分之一都沒了。

一家人圍著灶臺坐在廚房裡一手拿著包子一手端著湯開始吃起來飯。

周溫上學的時候因為是個孤兒,是被學校跟同學照顧的物件,她很能理解大家的做法,但她覺得被人照顧真的麻煩,所以就一直不斷的跳級,直至考到最好的大學,遇到最好的導師。

這種家庭的氛圍她其實不太習慣,但她覺得以後可以慢慢習慣。

晚上吃過飯,周洪山又去了大隊廣播叫了兩位過來。

萬嫂子還直誇劉洪山,不過也挺感慨的,“這下咱們鄉親們總算是能吃點帶肉的了。”

劉支書提一下自己的身上披著的軍大衣,啄一口煙,“吳主任這次這麼好說話,我總是覺得這事還不算完。”

周洪山也知道,但左不過公社大隊事情就那麼幾件,到時候吳主任拿這件事情來讓他做事,不過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這件事情也算是定下來,周洪山還廣播通知了一下。

第二天村裡就熱鬧起來,兩頭豬多少還是有些盼頭的。

周場一大早吃了飯就腿著出發,積雪太厚,到公社再坐到縣裡的大巴車,不過這種路過各個公社的大巴車不是很準時,有時候可能等一個小時都不來一趟。

大巴車上人擠的都不用扶,車開動發出吭哧吭哧的聲音,似乎像是匍匐前進。

但這是進城最快的方式。

周梅枝抱著自家的小孫子過來串門,這一個多月她都沒咋出門,外面太冷。

田耽在家裡削紅薯,準備曬紅薯幹吃,紅薯幹曬成硬硬的片子,到時候跟水放在一起煮開,一人盛上一大碗,紅薯幹甘甜,還帶著一絲絲的嚼勁。

周梅枝一進屋就感受到一陣暖意,看著他們家堂屋裡放著的煤爐子,滿臉的羨慕,主要是煤爐子不難弄,這裡面燒的煤不好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