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到了秋天,层层麦浪将大地铺成金黄色,沉甸甸的麦穗,颗颗饱满,整个庄子都是一片丰收之景。
长歌是趁着沐休的时间过来的,这些粮食都是两年前开始种的,后来交给了抱砚打理。
“主子,这些都已经可以收了,咱们先收哪个?”抱砚问道。
“每种先收两亩看看产量,剩下的我去禀报皇上。”长歌站在地头上吩咐道。
“是!”抱砚答应着就去组织庄户们收割了。
这庄子是苏氏的嫁妆,有近五百亩地,也是长歌能支配的庄子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肥沃的一个。
种的都是麦子和粟米,还有一小片稻子,红薯土豆和玉米等都在旁边的庄子上,那里的面积大,但土壤没有这里肥,土质也是沙土。
这两年,长歌让抱砚把伯府名下的庄子都种上了粮食,种类也齐全的很。
原有的粮种,都换成高产的,没有的就当做种子培育。
一天的时间,这个庄子上麦子粟米和稻谷的产量都统计出来了。
这里的麦子都是春麦,春种秋收的那种,亩产约oo斤,比去年又涨了一些,粟米也就是小米,亩产约oo斤,水稻的亩产也能达到oo斤,这产量对比当前的亩产,能高出两倍了。
如今的麦子亩产最多可达oo斤,粟米的也就oo斤,北方水稻种的不多,亩产和小麦差不多。
“抱砚,明日把旁边庄子上的土豆、红薯、玉米还有南瓜各收两亩,把亩产量统计好,送回府。”长歌看了看天色说道。
“是,主子。”抱砚应着。
第二日晚上,长歌一回府便看到回来的抱砚,拿过今日统计好的亩产量看了起来。
玉米oo斤,土豆ooo斤,红薯oo斤,南瓜约ooo斤,这产量还真是惊喜。
连夜写好奏折,明日交给仁和帝,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想要征北戎,这粮草就要先准备好。
第二日,仁和帝下朝后,长歌进宫觐见。
仁和帝还有些诧异,主动进宫求见必是有事,赶紧让王忠宣他进来。
“臣参见陛下,圣躬安!”
“朕安,平身!爱卿觐见是有事?”
长歌拿出奏折,说道:“陛下,臣在庄子上试种了一些粮食,如今初见成效,特来给陛下报喜。”
王忠赶忙将奏折接过来,递给仁和帝。
仁和帝拿过奏折看起来,折子写的很详细,不但有产量还有种植方法,如此高产的粮食,着实让人震惊,倘若这是真的,就是给一个国公都值。
“爱卿,农耕之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产量可真?”仁和帝很激动,也很严肃。
“回陛下,不敢有半句虚言,如今大部分的土地还没收割,陛下可派人去验。”长歌同样严肃的说道。
“朕亲自去!大伴,去宣三公和内阁以及六部尚书,随朕去城外庄子上。”仁和帝吩咐王忠。
长歌也在意识中给青墨传音,让他回府叫裴子昊和裴子易去庄子上,这露脸的机会不多,也给他们一个机会。
等众人准备好,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出了城。
在御林军的帮助下,只半个时辰便收割一亩地麦子,然后就是称重,产量与长歌上报的无异。
仁和帝高兴的拍掌大笑,又随机收割了水稻、粟米、玉米、土豆、红薯和南瓜,产量同样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