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90章 灰飛煙滅 (第1/2頁)

加入書籤

揮揮扇子,賊寇灰飛煙滅。

崑山城頭上的汪士榮,洪亮的聲音響徹半空,日頭下的他,身形無比高大。此時,他手上就缺一把羽扇。

人數眾多的崑山造反士紳自是不可能因為汪士榮這一句話,就把人馬解散,自縛於城下。不過他們也做不了什麼,只能在城下咬牙切齒的對著崑山城頭咒罵連連,其中大半罵人的話都是衝汪士榮去的。真算起來,今日造反的這眾士紳中恐怕有六成就是叫汪士榮給逼反的。無他,當日清欠之時,汪大使手段可是著實狠辣,人情半點不通,從他筆下批出的一道道公文,不知革了多少讀書人的功名,不知鎖了多少舉人老爺,更不知杖死了多少“鄉賢”。

汪士榮對於蘇州計程車紳而言就是一條毒蛇,原本這毒蛇不知躲在哪,今日卻遊了出來,還在城上無比放肆,一眾造反士紳都是被激的眼裡冒火星,鼻孔裡冒粗氣。

氣歸氣,恨歸恨,眼面前怎麼辦?

這城,是打還是不打?

自古造反起事,都得有個頭。

所謂蛇無頭不行,一眾造反士紳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統一號令,推舉出一位大家都心服口服的首領出來。這樣,明確了號令,才能決定下一步行動。要不然,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你說打,我說走,這仗怎麼打?

論影響,陸家、王家、徐家都是崑山有名計程車紳,祖上那都是出過大官的。尤其是王家,可是出過皇后的,且不是從前,而是現在。永曆的皇后就是王家的閨女!

按理,王家是怎麼也不可能參合造反這事的,雖說永曆叫逆賊吳三桂殺了,可王皇后和太子等人不是叫太平軍給救了回來,迎進了南都麼。聽說王皇后進城時,定武帝可是派了首輔郭之奇相迎,其本人更在宮門處眺首等待,對王皇后和太子還有太后是十分尊敬。

身為當朝皇帝,定武帝可是以子侄輩將王皇后她們迎進宮,又親自安置在宮中,給永曆太子也是親王禮遇,這可是仁至義盡,畢竟永曆生前對定武帝一直不承認,稱其為“偽帝”。現在他能做到這份,將王皇后待為太后,任天下人誰也說不出個不是來。

王家的女兒是當朝太后,王家卻參與造反,這,任誰也想不通,打破腦袋都想不通。

王家卻想的明白,看得明白,他們必須造反,因為那個宮中的太后根本幫不了他們,那些賊秀才的鷹犬也根本不曾將他們視為皇親國戚。

那日,清欠司調來的太平虎狼撞開王家大門,將王府滿門上下趕到庭院中的景像,是王家上下所有人心中最大的痛。

當自家前往南都報訊求救的人連宮門都沒進,就被太平軍五花大綁的又押回來時,王家的家主對南都,對他那位貴為太后的侄女徹底失瞭望。

事實上,王皇后的父母早已在幾年前就已去世,而王家雖然有著這麼一位做著大明永曆皇帝皇后的女兒,但他們從永曆元年起到今的整整十五年,卻從來沒有給這位皇后寫過一封信,也從來不在外人面前說過這位皇后半句話。似乎,這位王皇后和他們王家根本沒有關係。

往辛酸處想,這是王家的無奈,是保身的辦法。因為王家全族畢竟生活在清朝控制區,要是他們時常將做明朝皇后的女兒掛在嘴邊,炫耀,那肯定是自己找死。

往刻薄處想,王家從一開始就擔心這個當初嫁給連藩王世子都不是的朱由榔為妻的這個女兒,會給他們家帶來橫禍。所以他們不認,不承認自家有過這麼一個女兒,出過這麼一個皇后。

不管王家是怎麼想的,事實上,十幾年來,他們的確不曾和王皇后有過任何音訊聯絡,甚至家中的晚輩有很多還不知道他們有這麼一個皇后姑姑在。

太平軍打進江南,定武帝在南都祭拜了孝陵後,王家的地位並不曾因此得以提高,反而越加尷尬。因為新登基的這個定武帝和他們家那位皇帝女婿沒有半點關係,和他們的皇后侄女也沒有關係。甚至,兩方還是敵對的,彼此互不承認,誰都想滅掉誰的關係。定武朝尊永曆為太上皇,這在王家看來,壓根就是嘲諷,是譏笑,而不是這位定武帝真的願意尊奉朱由榔。

只是在表面,王家的地位似乎真的得到了一許許提高,至少,松江本地的那些大戶們,對他王家比從前客氣了許多,官府也對他們王家客客氣氣。

這讓王家上下還真的產生了一點錯覺,以為自家那位成了定武朝太后的女兒真的會讓他們成為皇親國戚般的存在。

清欠大兵的到來,讓這點錯覺一下就沒了。

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什麼太后,什麼太后母家,什麼皇親國戚,都是假的,都是狗屁!

就連那皇帝也是假的!

這定武朝,這江南,管事的是賊秀才,做事的也是賊秀才!

賊秀才不是李定國,賊秀才是孫可望!

他要不是孫可望,王家的人現在就能去跳河。

王家的家主鋌而走險,參與了松江起事。原計劃和起事的教民,還有其餘各家一起合力拿下嘉定城,不想,因為教民到處屠殺漢人百姓,導致那些起事計程車紳們改變主意,不再反清,而是改而圍堵剿滅教民,這樣一來,松江起事的力量就迅速四分五裂。王家不想在松江等死,於是在家主的帶領下來到了崑山。

一眾士紳聚集後,公推首領,王家家主王明哲以為自己肯定能被公推為首,因為他家畢竟出過皇后。然而正因為他家出過大明皇后,一眾造反士紳都不相信他,不願推舉其為首。當然,這內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王家是松江過來的,不是崑山本地的,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崑山的人憑什麼聽你松江人的號令?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